在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涯中,汉娜把自己的心和身体一样囚禁起来,迈克尔何尝不是如此?他结婚又离婚,他的心从未向其他女人敞开,他一直帮汉娜坚守着那个不足为外人所道的秘密,也一直坚守着两人最初那份爱的秘密。 因此,当他选择离婚之后,他再度心甘情愿地充当起那个朗读者的角色,只不过此时的汉娜不再温香软玉地躺在身边,而是在千里之外的狱中;此时的汉娜不再是那个撩人心动的性感少妇,而已是形容枯槁的白发老妪,但是那一盘盘寄去监狱的录音带,那一声声高亢激昂的朗读声,既是一份从未消失的爱的延续,也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救赎之声。此时的迈克尔早已不再是刚刚偷尝情欲之果的懵懂少年,而是已经幻化成了《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高高在上的犹太救世主形象,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辛德勒拯救的是身陷囹圄的犹太人,而迈克尔拯救的则是他曾经深深爱过的那个女人——一度是十恶不赦的纳粹帮凶! 小说原著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爱汉娜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德国人的命运。我比其他人更难摆脱这种命运,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战胜这种命运。” 迈克尔爱上一个足以做他母亲的人很明显也是一种象征。战后长大的年轻一代德国人,没有亲身参与罪行,但却成为一个罪行累累的民族中的一员。一个人当然会爱生养自己的民族,但这个民族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一本不足15万字的小说,在战后德国人心中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共鸣,其原因即来源于此。电影相对弱化了原著的批判锋芒,稍显温情脉脉了些,但依然是我看到的批纳粹批到骨子里的一部影片。 这个女人在出狱前的最后时刻选择了自杀,你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在渐趋理性的情形下的一种深深的忏悔(影片中,汉娜在迈克尔二十年如一日寄来的录音带中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逐渐学会了读书写字,当她越有知识,她就越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了自责,所以她踏着厚厚的书本去见上帝之时,她的心灵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民族终于告别了昔日的梦魇,浴火重生了。当然这种告别,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也是一种无言的忧伤。 历史,在那一刻,留下了一个苍凉的背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