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互联网在保卫民主,也在扼杀它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经济观察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书评人 焦建
    “未来某时,科技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人类过滤他们的所读所看所听。”
    正如其他一些拥有预见性的洞见性观念一样,当2002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和政治系教授凯斯桑斯坦所著的这本《网络共和国》(republic.com)出版的时候,虽然他在这本中以上述的一句话作为开始,但得出这种观念更多的也许还是以电视报纸等媒体作为基础。当时,网络分化也许已经开始进行,但是肯定没有达到今天的这种程度,而上述“科技”也并非仅仅指代互联网。概括说来,这本出版于互联网“新科技泡沫”破裂之后不久的书可以归纳到以下这种分类方式中去: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究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的益处跟弊端,是否可以在一开始就为人们所预见?
    传播学中的一个观点是,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有媒介一定要彻底消亡。因为一种媒介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新,是因为它身上有着与原先传统媒介不一样的特质。正是因为如此,这样在出现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媒体之间,并不一定会构成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因为总有一些特质是一种媒体所独有的,而这些特质是人们所需要的,它们会得到延续。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彻底取代电影,甚至连看起来全能的互联网也没有做到,因为有人仍然喜欢在大屏幕上观看电影才觉得效果震撼,假如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装得起如三层楼高的荧幕,那么电影院应该就会永远有存在下去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从单纯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讲报纸的存在已经开始变得得不偿失,《报纸的消亡》已经不再只是学术著作中的题目,杂志如《时代》、《纽约客》,网站如《slate》,都在讨论这样的问题。但与互联网的大规模介入社会生活相比较起来,报刊杂志这种形态的大众媒介的存在,的确拥有其独特的不可被取代的价值形态。
    如桑斯坦教授自己所言,这本书最大的目的是:如何更好的传袭密尔和杜威的自由民主观?本书的理论框架之一由一组对比构成:究竟在言论自由领域里面,更多的应该以达至民主自由为目的,还是仅仅根据“消费者主权”,由着信息的“消费者”自己的性子,随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桑斯坦教授在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因此变得清晰起来:假如事实是后者的话,那么原本给予人们以言论自由的权力,也许并不能够培养出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