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寡居者:约翰·欧文的色与戒(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他俩的年龄差距是她谈话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她告诉他:“你出生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三了,等你到我这年龄,我已经六十二了。”
    四岁的露丝还太小,记不得爱迪或他阴茎的长相,但他会记得她。三十六年后,他五十二岁而露丝四十岁时,这个倒霉的年轻人会爱上露丝。但即使到那时,他也不后悔和露丝的母亲做过爱。哎呀,管他的,那是爱迪的问题,而这是露丝的故事。
    这些唠唠叨叨(有时候是故弄玄虚)的言辞其实是颇为实用的标签,当它们密集到一定程度时,本来还算清晰的时间轴反而因为这种看上去近乎笨拙的“澄清”变得模糊起来。没有哪一个读者,会有扔下书、列张表从而把人物关系理顺的癖好,于是作者继续得逞: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试验排列组合,靠颠三倒四的强调和暗示营造强烈的“错位”感,让有限的人物产生“疑似无限”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读者眼前就出现了万花筒式的错觉,仿佛这一家子几十年的性关系都浓缩在了同一个时空里。透过万花筒,我们看见几十张床次第排开,色情与否倒还在其次,荒诞感和喜剧性总是弥漫得一天一地了。
    说句题外话,我曾经企图在畅销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里感受时间错位所造成的戏剧效果,却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火候。意外地,通过《寡居的一年》,我发现,并不需要依靠魔幻,时间也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在作者手中,而且,约翰·欧文显然比奥德丽·尼芬格控制得更老到。不过,他把时间拿捏在手里,是为了在情节中突破秩序,造成“视觉效果”(mind's eye)上的混乱,为了让人物在性狂欢的假象中暂时伸展开手脚。
    《寡居》的第一部究竟乱到何种程度,我不负责剧透,详情请参看一百页前后。我随手摘录的关键词是:追车,雨刷,撕碎的裸体画,泰德,三个女人。直到这里,读者仍然对故事此后的走向毫无警觉,我们还看不到接口在哪里,我们还沉浸在狂欢中。
    但是欧文知道他的方向在哪里。他的“乱”是为了“治”,他的“色”是为了“戒”。这种古典套路很有点三言二拍的意思——为了让后面的“戒”显得必要,前面的“色”一定张扬得火花四溅。西方评论界对于欧文的论述,着眼点往往在其叙述技巧和语言魅力(冯内果干脆把“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的头衔安在他身上),从来没有人把他与色情小说挂钩(erotica在西方文学界绝对不是个贬义词,菲利普·罗斯名下的不少高级文本也归在这一类里)。这并不是因为欧文的小说里缺少“混乱的性”(promiscuous sex),也不是因为他下笔不如亨利·米勒稳准狠,而是因为——毫无例外地,在他的故事里,“混乱的性”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盖普眼中的世界》是这样,《苹果酒屋的规则》也是如此。欧文本人把这种倾向归结为“我的新英格兰人背景”和“我的清教徒父亲”。说得再准确一点,他放不下小说的劝世功用,哪怕书里的人物再癫狂(暂时的),书外的欧文仍然秉持着他坚实的道德观。
    欧文的道德观是什么?如果用左右之类的标杆界定,很容易产生错觉。在《苹果酒屋的规则》里,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堕胎合法化、娼妓业合法化,但这些,至多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良主张罢了。在更基础的层面上,欧文相信因果,崇尚秩序,呼唤人伦,不露声色地抵抗着那些极端颓废的东西。就好像,从一开始,欧文就知道自己要一个完满的,首尾呼应的,人性回归——甚至不惜乌托邦的结局。为了按计划抵达终点,从小说行至半程起,欧文就在有意识地调整节奏,将人物送上“救赎”的系统工程。
    从表面上看,在裸体画事件之后,“色”的铺张还远未结束。第二部里的露丝一出场就高耸着34D的乳房,在男人的目光交织成的密林里揣摩性与暴力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她已经在表明立场:“露丝绝不容许背叛,她甚至连最新交往的男人都要求忠贞。是她作风过时了吗?”从这里开始,结局所奠定的基调开始渗透到人物的言行,“戒”的大网全面张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