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闯入城市的现代知识分子(4)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五四运动后的知识分子
    耐人寻味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十年中,思想文化的革命之火烧毁了传统观念,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群体在其目标上也出现了分歧。那些倾向于学术研究、改革和渐进进化的人,和一批倾向于政治行动、造反和暴力革命的人之间的裂缝加深了,摒弃批判理性的主张也越来越激烈。王晓渔在《知识分子的“内战”》中,试图从知识分子与文化空间的关系,探求其观念的变化与冲突。
    1920年前后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同时受到籍贯(地缘关系)、城市文化空间以及留学经历和年龄的多重影响。不论是在南池子缎库胡同还是钟鼓寺,胡适的住宅始终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化空间。在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的住宅,北大国文系(“北大同人”)、章氏同学会(“太炎门生”)、浙江同乡会(“某籍某系”)三位一体的知识分子,在这里臧否人物。同样,在东吉祥胡同和石虎胡同(以及松树胡同),分别聚集着《现代评论》派和新月社的盟友们。但是,北京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随着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发生一去不复返了。胡同里的知识分子逐渐分化组合,并且在女师大风潮中产生激烈冲突。八道湾胡同的“语丝派”开始朝东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开火;而他们与其余两个胡同的知识分子的交锋,也将在上海陆续。
    显然,在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其中心化与自我边缘化的紧张始终并存。民国的前20年,当知识分子在现代学院、学术团体和报刊的舞台上唱响华彩乐章,他们似乎成功地依附城市、塑造城市,并在城市里创造了一个自主的和多样化的“美丽新世界”。可是,这只是军阀混战时代既无中央政府也无正统观念的暂时情况。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却是,士绅社会的瓦解,使得知识分子与传统割断了联系,城乡之间的鸿沟越发难以弥合,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另一方面,失去了文化之根和社会之根的知识分子,在身份与权力上,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虚拟化。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在十分混杂而又模糊不清的民族主义思想引导下,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之后的情况,正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敏锐地揭示的:“罗曼蒂克的个人主义以及对资产阶级西方之不得体的模仿,面对马克思主义那缓慢而又扎实的进展而黯然失色了。艺术和文学要为革命服务。在政治发展的促进下,情况开始变得明朗化了,中国似乎重新找到了其思想凝聚力的道路。”可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那又将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都市空间与知识群体研究书系
    《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王晓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20.00元。
    《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洪九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25.00元。
    《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孝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25.00元。
    《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王儒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25.00元。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方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29.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