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反复表达一个观点,文学在精神气质上应当与思想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即所谓文学应当有一条哲学的通道。这不是我个人的奇怪爱好或者异想天开,在文学发展史上,这是被反复证明过了的一种规律,我仅仅是对这种规律做了具有个性色彩的解说而已。我们可以从索尔仁尼琴和卡夫卡那里找到耐人寻味的例证。 《古拉格群岛》是一部真实记录苏联极权主义社会状况的著作,尽管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小说家,但在这部作品里,他完全放弃了虚构的权利,通过自身经历以及他接触过的许多人完成了一部口述的历史,煌煌巨著(全书译成中文约160万字)每一个字都显示着赤裸裸的真实。我愿意这本书和与之类似的书称之为观念作品。卢梭的《忏悔录》、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是这样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萨特的《恶心》、《墙》虽然虚构的色彩浓厚一些,但是它们着眼的仍旧是观念而不是人物,所以同样也可以列入观念作品之列。 所谓观念作品,就是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学意味,但着眼于表达思想观念的作品,或者说在文学形式下用形而上方式探索社会与人的境况的作品。观念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通过演绎情节传达哲学观念(例如萨特通过他的小说阐述存在主义哲学);一种通过描述社会生活状况传达作者的思索。《古拉格群岛》属于后者,它通过大面积展现生活真实的方式,传达作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忧虑、愤慨乃至于憎恨。 相反,卡夫卡履行的是作家职责,他把对世界的观察全部彻底地文学化了,从他那些杰出的小说中,你看不到奥匈帝国具象的现实,看不到专制主义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流程,感觉不到卡夫卡赋予作品灵魂的那些东西是否具有思想的特质,你甚至可以在通常意义上认为它们没有思想,它们展现的仅仅是人类精神一种阴暗的图景……卡夫卡用虚构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见解,而这种见解则纯粹是文学的。 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以《古拉格群岛上的卡夫卡》来作为本文的标题呢?难道在索尔仁尼琴和卡夫卡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或者换一句话说,在观念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有一条联接的通道?如果有,那又是一条怎样的通道呢?那里面存在怎样的机理呢?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很有意味。 2 卡夫卡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审判》中描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事件。 银行高级职员约瑟夫?K早晨醒来,像往常那样等待女房东的厨娘安娜送来早餐,但是安娜没有出现,相反,在他的房间里站着一个穿黑衣服的陌生人。“你是谁?”K从床上欠起身子问道。陌生人什么也不说。K嘟哝说:“安娜该给我送早点来了。”陌生人把门打开一条缝,对另外一个房间里的人报告说:“他说要安娜给他送早点来。”“简直莫名其妙!”K匆匆穿上裤子,打算看一下究竟是什么人如此无礼地打扰他。陌生人阻止他:“难道你不觉得呆在这里更好一些吗?”K说:“我必须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来干什么?否则我没有办法让自己呆在这里。”“我可是好意。”陌生人一边说一边有意把门打开。 K走进隔壁房间,那里的一切与头天晚上没有什么不同,唯一变化是靠近窗户的地方有一个男人在看书。这个男人把目光从书本上移开,打量着K,说:“你应该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难道弗兰克没有告诉你吗?”“他告诉过我,”K回答说,“可是,你们究竟想干什么?”K挥舞着手臂,就像打算挣脱两个束缚他的人,往门外走去。“不行,”坐在窗前的男人把书扔在桌子上,站起来拦住他。“你不能走开,你已经被捕了。”“原来是这样,”K冷笑道,“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究竟为什么被逮捕?”男人回答说:“我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回你的屋子去吧!你现在是负案在身的人。” 后面的情节是:法院也和这两个不速之客一样奇怪,既没有公布K的罪名,也没有剥夺他的行动自由。K最初十分愤怒,初审开庭的时候慷慨激昂地谴责司法机构的腐败和法官的贪赃枉法,决定不去理睬这个案子,但是,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迫使他无法完全忘记这件事情,他甚至开始厌恶银行的差事,对自己的案子越来越关心,主动到法院打探消息,为洗刷自己的罪名四处奔走。他遭遇的现实也是荒诞不经:他所聘请的律师与法院沆瀣一气,除了用空话敷衍他以外,连一份抗诉书都写不出来。没有办法,K去找法院的画师,画师告诉他:法院一经对某人提出起诉,它就认定你有罪,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法院的这种认定。在教堂里,一位神甫给K讲了“在法的门前”的故事,告诉他说,“法”是有的,但通往“法”的道路障碍重重,人不可能找到“法”,一切申诉都是无谓的,只能低头服从命运的安排。小说结尾,K被两个黑衣人架到郊外一个采石场处死。 卡夫卡所有小说都是在这种基调中展开的,《审判》甚至还不是最具卡夫卡特色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卡夫卡以荒诞的想象、真实的细节描写、冷漠简洁的语言表述、深奥莫测的思想内涵寓言式地描摹了人类超越时空的生活图景。如果把卡夫卡的作品看作一幅油画,反映在画布上的世界就是严重变形扭曲和光怪陆离的,就像达利和毕加索的画作一样,这种变形和扭曲简直到了与日常生活经验完全断离、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通过唤起接受者的感应来发挥作用的,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压抑,一定是唤起了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连我们也不曾自觉的意识或者情感,才打动我们感染我们。我们的情感和心理又来自哪里呢?来自我们经验过的现实。这样,在变形的艺术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间就有了一条通道,正是这条通道把卡夫卡和索尔仁尼琴联接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