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镜头和手机微信让人们获得“现场感”越来越便捷,好像不用动脚动身,天下大事一样可以无所不知。有些作家的写作也越来越“宅”,造成一些作品的内容离现实越来越远。 几十年的写作,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件事,听来的和亲眼看到的不一样;走马观花地看一下,与认真感受和体味又不一样;道听途说的事,和现场所见所闻的事,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投入感情的事和无所谓的事,又有根本不同……所以对创作者来说,现场的意义,将决定你创作的成败。 拿新冠肺炎疫情来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家里听听、看看,和到疫情暴发现场、患者抢救现场、阻击病毒侵入的机场或港口等地,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完全不同的。疫情期间,我意外滞留上海。这个城市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和缜密细腻的治理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小区和社区管理,好似铜墙铁壁,滴水不漏。在写作的准备阶段,我积极自觉地以一名“现场者”的身份,去观察和体验疫情中的上海,并通过一次次深入走访社区、医院和虹桥、浦东机场以及治疗新冠患者的两个“方舱”医院等地,最终写出了一份上海战疫的文学报告——这就是《第一时间》一书中的9篇作品。 创作《第一时间》,使我对“现场”有了更多理解与认识。任何形式的“生活”,莫过于对实际生活的现场感受。现场可以让每一个人通过耳闻目睹,甚至身体的生理反应,去触摸与感受客观事件的真实面目和现象本质,能带给我们对客观事物最直接、最感性,也最能抵达本质的认识。现场的精彩和复杂性,只有到了现场后你才能感受;现场可以让你的思想和灵魂作出最直接和直观的选择与价值判断,可以校正我们以往对事物认识的片面与不足。现场是有温度的,能够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原则性;现场又是严酷和冷静的,能让狂热和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现场是我们发现真理和挖掘金子的最好场所,没有什么比现场的体验让我们的作品来得更生动、更接近真相。用真诚的姿态去现场,恰恰可以让我们获得对事物最直接和真切的认识与体验,为更精确地表达情感、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