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传记文学之我见(4)

http://www.newdu.com 2019-08-1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杜书瀛 参加讨论

    “取材有抉择,持论能中肯”
    这个小标题我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我引用的是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中的话。朱东润在提出“中国所需要的传记文学,看来只是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繁琐,不事颂扬的作品”的原则之后,紧接着说:“至于取材有抉择,持论能中肯,这是有关作者修养的事。”[5](P7)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今天写传记文学的作者们借鉴。
    传记文学,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所谓“客观”者,是说你写的人物必须有来历、有证据,符合历史的真实,绝不可戏说。所谓“主观”者,是说你写的人物是你主观“观察”的结果,带着你的色彩,这是“有关作者修养的事”。这里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于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写中国红军长征的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立即轰动美国。据介绍:为了写作此书,索尔兹伯里在十多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准备。他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有关长征的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并于1984年专程来到中国,在他的好友谢伟思和他的70岁的妻子夏洛特的密切合作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他以红军般的勇敢和坚毅,不顾年迈(当时76岁)有病(心脏病),怀揣心脏起搏器,带着打字机,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终于从江西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访。沿途他考察体验了自然界的复杂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向老红军、老船工、老牧民们了解历史和现状,了解民俗风情,遍觅革命遗迹,博采轶闻轶事。更为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自访问了参加过长征的中国现今的许多领导人和健在的老将军,会见了不少党史军史研究人员,多方探索和考证了长征中的一些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对中国人提出了我能想到的所有难题,直到弄清事实为止”。中国作家有些疑惑,中国红军的长征,中国人自己最熟悉,曾经写过许许多多关于长征的回忆录和著作;一个外国人,即使你重走长征路,材料搜集得再全,能写出怎样的长征来呢?于是,几位中国作家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索尔兹伯里。他的回答是:“我所写的乃是我的长征。”好一个“我的长征”!回答得真妙。作家笔下的长征,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我的长征”就是“我”所看到的长征,“我”所理解的长征,“我”心目中的长征。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只有“我的”,才是有特点、有价值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不同的作家对于同一个对象,完全可以写出不同的作品,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
    当然,索尔兹伯里写的不是传记文学,但是“我的长征”这句话,对传记文学同样适用。你所写的,是你的人物。传主的经历、生活、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客观的,你不能任意改变;但是,用你的眼睛去看,出现的是“你的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