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传记文学之我见(3)

http://www.newdu.com 2019-08-1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杜书瀛 参加讨论

    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
    我们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传主是历史上真实的人,因此,传记文学必须是“历史”,是真实人物的“历史”,即它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绝不是近些年某些热播的号称“历史”电视剧那样的“戏说”。“戏说”纯粹是娱乐。它可以完全不顾历史真实,任意强奸历史、蹂躏历史,只要能博得观众一笑,它肆意妄为,无法无天。
    传记文学视“戏说”为天敌。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它既然叫做传记“文学”,那就不是纯粹的历史(即不是如同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那种历史),而同时还必须是“文学”(即具有文学的审美性、艺术性)。虽然在文学这一大类中,如前所说,它与虚构文学(如小说、戏剧等)不同;但在审美性、艺术性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即它必须具有审美魅力,能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就此而言,传记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与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同。要之,历史著作与传记文学都讲究真实性;但传记文学需要既讲究审美性又讲究真实性——即审美的真实性;而历史著作却可以不讲究审美性只讲究真实性。阅读好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前述罗曼·罗兰创作的三部传记,能够令人感动得流泪;但没有人听说读郭沫若或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会热泪盈眶。
    如此,则传记文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二者水乳交融、弥合无间而成为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审美性完美结合的“传记文学”。
    但是,在传记文学的写作过程中,会时时感到“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矛盾:太“真实”了(此处指的是完全为具体事实的所谓“真实”束缚而捆住想象的翅膀)则失去“文学”味儿,毫无审美魅力可言;太“想象”了(此处说的是完全不顾具体事实的约束而越出合理想象的范围)则失去历史真实性,成为“戏说”。必须拿捏好“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即:想象既不能完全被具体事实捆绑住手脚,又不能完全不顾事实而凭空捏造。事实乃想象之所本,想象而不能忘本、失真。
    关于这个问题,朱东润的几部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经验,可资借鉴。他的创作,在我个人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朱东润《陆游传》中,第七章写到陆游在南郑刺虎一段,相当精彩:“……正在下马休息的当中,一阵风起,远远听到虎叫。陆游看看同来的士兵,他们的脸色都变了。这时退是无可退了,陆游挺起手中的长矛,大喊一声,向着前面直冲。老虎是不会等待的,猛的一跳,浑身站直了,正在准备朝前直冲的当中,陆游的矛头早到,一直戳进喉管,向上直冒的热血,结束了这一次人兽的斗争。”[5](P528)这段描写,如临其境,肯定是作者想象的——朱东润怎么会看到近千年之前陆游刺虎的情形?但这想象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是陆游自己的诗。在陆游诗稿卷十四《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中曾写到南郑刺虎:“……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厓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正是依据这首诗提供的基本事实,朱东润才写出那段刺虎的情节:那“老虎是不会等待的,猛的一跳,浑身站直了”的情节,不就是诗中所谓“奋戈直前虎人立”吗?那“陆游的矛头早到,一直戳进喉管,向上直冒的热血”,不就是“吼裂苍厓血如注”吗?那“陆游看看同来的士兵,他们的脸色都变了”,不就是“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吗?
    这就是合理想象。
    但是,朱东润在《张居正大传》中大段大段摘引当年的奏章、文书、信札,有的段落长达五六百字甚至上千字,有的章节还连续摘引,似古籍摘编,“不忌繁琐”,令人读来难以忍受。朱东润曾说:“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作品,常常是那样地繁琐和冗长,但是一切都有来历,有证据。笨重确是有些笨重,然而这是磐石,我们要求磐石坚固可靠,便不能不承认磐石底笨重。”[5](P56)他所谓“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作品”指的是西方的某些作品。他认为出于作品“真实”的需要,使之“一切都有来历,有证据”,就应该不怕引用史料的“繁琐和冗长”;倘若顾及文学性而伤及“磐石坚固可靠”和“磐石底笨重”,“文字也许生动一些,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究竟是不甚合算的事”。[5](P13)朱东润在《张居正大传》中为了“真实”而进行的这种连篇累牍地引证,“真实”倒是“真实”了,然而“文学性”却减弱了甚至没有了,“审美性”却稀释了甚至流走了。对文学作品来说,这“合算”吗?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相比较,朱东润逊色多了。你读一读罗曼·罗兰的这三本传记吧,那里面可以说无一处无来历,无一处无证据——你从罗曼·罗兰所作的注释就可知道其资料来源是多么结实可信,坚如“磐石”,极为“可靠”;但是这“磐石”却无“笨重”之感。因为,罗曼·罗兰的资料融化在叙述之中了,成为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读起来不但不觉得“繁琐和冗长”,反而感到是恰到好处的补充和必不可少的支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