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8-11-13 《中国文艺评论》 陈振濂 参加讨论

    五、艺术的民主问题:不实践可不可以搞评论?
    在美术里面有很多这类情况。某一个地方办个人展览,办完以后请大家来做吹捧抬轿子的评论。评论家如果真诚地想探讨学术:我看这个作品质量不够,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这个画家马上会跳起来说,“你又不懂,你自己会画吗?你来画一笔试试?”以此类推,从事戏曲评论的时候,“你又不懂,你自己会演吗?”因此,就变成了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如果我不会画,如果我不会跳,如果我不会唱,我就没资格、也不可以做评论。在美院这种情况也很多,有一位美院的老师说,在学校里我们很郁闷,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所有系里实践的老师,看到美术史论系教师都很蔑视:“肯定是画画没前途,画不好才去搞理论”。不画画的人就真的不能评论吗?我们遇到类似混乱的事件还不只这些,还有更多。比如说博士生学位可以授予创作,我到现在还难以理解,博士生是要以学术立身,而学术是有对错的。学创作的可以这样表达也可以那样表达,创作是没有对错的,我想这样做你想那样做,都可以。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各种开拓性尝试。但学术却重在证明,“自证”或“证他”,是有明确的对错结论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把这个复杂的理论现象特别提示出来,我们这就是针对“当下”,这就是“当下”“现象”。在美术馆里面办一个展览,画家说你凭什么评论我?你自己不会画,有什么资格评论我?这就是一种“现象”。
    艺术家对批评家、评论家的鄙视是一个世俗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讨论,是不是伪命题也很难说,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本领把它说清楚。今天我们说关注“当下”、关注“现象”,就这些思想命题来讲,恰恰是很多艺术家或者是批评家更希望在高端的研讨里寻找答案的。
    站在我的立场上,从“历史”“时代”“群体”三个角度来说,在批评这个答案里,包含内容最细腻也最重要的是“群体”。比如说我是一个画家,请理论家来评论,我会觉得他可能讲得不着边际,我会排斥他。检讨一下创作家的思维方式,他的水平越优秀也就越“排他”,因为个人有固定的风格。潘天寿画画的时候他一定会在风格技巧上排斥黄宾虹或齐白石、林风眠甚至吴昌硕,他要在自己领域里走到最高端的时候,必须“独创”,不可能兼容各种,他必须要“一条死胡同走到底”,因为只有他是“排他”的,这样他才可以成为顶级的大家,这就是创作家,这就决定他不可能像评论家那样富有包容性。而从评论家角度来说,如果你不会实践就不能评论,这是个彻底的误解。评论的过程是审美感受和思维展开的过程,创作家如画家,就是图像的瞬间呈现,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我的风格就是这个风格,不可重复,无法取代,他是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和评论家、理论家的逻辑思维截然相反。我们过去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更重要的不是形象不形象,逻辑不逻辑,而是凡是艺术家尤其是顶级艺术家,他一定是排斥和他不一样的东西,一意孤行,特立独行,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做到非常纯粹的地步才有可能成为顶级的大家。过去我们在社会伦理意义上批评“文人相轻”,其实在艺术风格上说,艺术家如果不“轻”别人,就成不了开宗立派的大家。也就是说把没有意义的东西全部赶走,我的目标才可以凸现出来。
    评论家是用逻辑思维,比较冷静理性。分析你的作品头头是道的时候,是其思维展开的过程。之所以会在评价时跟创作家产生冲突,是因为你们双方的价值观和目标不一样。我这个画家是越突出越好,是越醒目越好,你评论家在里面不断找这个不周全,那个不周全,如果我都面面俱到了,我还算什么大家?我一定是单刀直入,一剑封喉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两者之间,如果站在艺术家立场排斥评论家,其实也很正常。不是他对评论家不懂艺术而排斥,而是他的思维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接受理性的周到的你。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创作家排斥批评家,并且认为批评家不懂创作就不能批评,确实是一个误区。因为他是站在创作立场看批评,但如果你站在批评家立场说,当然我看什么都可以评论,为什么不可以评论呢?你的偏激、固执、天马行空的表现,我也可以评论,但落实到创作家接不接受,就难说了,我想其实是两种思维之间的冲突。
    书法界都知道我在做一个《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是一个公益事业,是培养书法进中小学课堂的师资人才。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书法课缺少教育学方法研究。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它的学术含量,对参与者的身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甚至有点突兀的口号:“拒绝书法家”,我们只要学校的书法老师、语文老师或美术老师。教师的职业和意识决定了他没有强大到极端过头的个人主张,传道解惑,有什么课本我就教什么。而书法艺术家就不一样,如果我会写草书,就认为草书肯定是最好的,其他楷隶书都是不好的,这就是艺术家的“排他”性。中小学教书法,没有专职书法老师,就找一个书法家来替代吧,但正因为书法家是非常“排他”的,所以在教孩子时不是教规则,而是教自己的经验,他会的就教,不会的就不教,而且这种会也只是个人理解的会,而不是真正经典的好东西。所以现在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可能非常极端的口号:拒绝书法家介入。书法教育拒绝书法家介入,这有一点荒唐是不是?书法要提高水平,本来应该欢迎书法家介入,但为什么要拒绝?就是因为艺术家和教师是两种思维,若是越俎代庖,可能会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下,我觉得创作家排斥理论家、排斥批评家没有必要,它在学理上肯定是不成立的。但创作家为什么会排斥批评家?很简单,创作家从本能上就不重视学理分析能力,如果他有这个能力,就不是大师了。大师都是一意孤行的,我认定的目标我自己走,心无旁骛,天马行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