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8-11-13 《中国文艺评论》 陈振濂 参加讨论

    二、关于文艺评论的方法论:从“惩恶扬善”到学理分析
    把书法撇开,把艺术史撇开,把艺术理论和美学撇开,我们就只盯着艺术评论研究的话,我们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大家都认为,过去评论有三个词语:“批判”“批评”“评论”,其中“批判”一词最激烈,“批评”稍微好一点但也是负面印象的,然后再接下来是“评论”,“评论”比较中性,可以说好,可以说坏,基本是这么一个方式。“文艺评论”第一个目标,就是惩恶扬善、激浊扬清,遇到社会不良现象肯定要批评。从社会层面来说,是作为一个工具,作为一个有目标的行为。毋庸置疑,惩恶扬善是我们的基础,但是惩恶扬善在文艺评论、文艺批评里面是属于最基础的阶段,它是初级阶段。高水平的评论家如果仅仅满足于惩恶扬善,仅仅满足于说谁好谁不好、赞成谁反对谁,是完全不够的。现在我们看很多文艺评论的著作文章,如果非常肤浅就讲谁对谁错,我基本翻几页就不看了。我判断一篇文章行还是不行,看第一页几行文句就能判断这个人的学术水平,或者是批评的立场大概在什么水平,第一页其实就已经有感觉了。惩恶扬善是一个基本的规范,但它又是一个基础的规范,不是一个高度,不是一个目标,这是最原始的要求。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国家对文艺评论不完全是当作纯粹学术来对待,首先是当作一个舆论引导立场来对待,站在哪个立场,惩恶扬善是必须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无法引领风气。但如果站在专业立场,而不是某一个对社会进行道德批评、进行褒贬的立场来说的话,那么惩恶扬善应该是最基本的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度和目标。
    惩恶扬善的后面是第二个层级——学理分析,你在论文里一开始就张嘴胡说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我反而觉得你不行。我们第一层级是惩恶扬善,第二层级是争取要对某一个批评的作品、作家和现象、当下做认真的学理分析。也就是说,你要判断某一个事实、某一个现象之前,先要分析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惩恶扬善只是告诉读者是对或者是错,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但好的文艺评论要做的并不是“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它为什么是这样?哪些要素构成了它现在这个情况?现在做艺术史都有这个症状,反复强调顾恺之、王维、董其昌、石涛是如何伟大,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如何是大师,但一追究原因则不得要义。
    现在很多人讲黄宾虹如何如何伟大,黄宾虹的伟大已经是一句废话,是一个“常识”,不需要再强调了。而你们要能通过研究告诉大家,为什么是黄宾虹?是哪些条件、哪些要素促使了他的伟大?
    我来给你们试试说一下关于黄宾虹为什么伟大。比如说他年轻时当过新闻记者,他干过革命党,制造过炸弹。研究黄宾虹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史料,但是我注意到了。他在艺术上一意孤行,跟他的这些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画家,连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傅抱石,都没有在年轻时代是彻底的革命党出身,是被大清朝廷追捕的对象。因为反满革命叛逆,要抓他坐牢杀头,最后托了很多关系,通关节到当时安徽巡抚叫恩铭(后来被徐锡麟刺杀了),通过沈曾植向恩铭打招呼,恩铭说那就算了,既然有大来头人打招呼,就不抓了,但是不准他在这里活动。另外黄宾虹还做新闻记者,报纸专栏作家、出版家,鼓吹革命,也鼓吹“新国画”,当时的出版是引风气之先,所有做出版的人、编报纸的人都是西方新风气引进来后的第一个受益者,这样的人,才是黄宾虹的本色。哪里是你说他的笔墨如何如何好就能解释的?这是他的人生经历积累到一定境界以后的自然反映而已,你在这里讲他画得好不好没有意义,你要告诉大家他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好?
    我们做文艺批评、人物批评要做的工作,并不是说他好不好,而是对某一个现象你要做学理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文革”以后会有“星星画展”?为什么会有“八五新潮”?“八五新潮”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不了解前面的事情,如果不把当时年轻人反叛现实的心态点出来,不把“文革”以后刚刚开始解禁的背景提示出来,没有这些背景,光是一个“八五新潮”有什么好说的?它再伟大也就是几张画而已,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为了几张画所要克服的阻力,当时要有一些大勇气的人来推动、支持这个东西,这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你的分析帮助我、支撑了我对他的判断结论,你的魅力正在于你的分析,而不在于你的判断结论。通常我们评论家不关心结论,但关心一个过程的各种角度的梳理分析。台上出演翻跟头的小人物其实不算事,但后面这一批人的推波助澜、远见卓识,能容忍叛逆和异端,目光更远大,能把这些画和背后的精神理念从笼子里放出来,这才是厉害的作为。
    综上所述,第二个阶段就是针对现象、个体的“学理分析”。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文艺评论的“人文精神”。凡是文章里火气十足说别人不好的,通常我都认为太肤浅、不值得看。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超越简单褒贬、通过你的学理分析让我们知道你的判断。最厉害的否定是不置一词的否定,看完整篇文章我即使觉得这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是我也绝对不在背后诋毁谩骂,因为那样有失我的身份。“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在文艺批评里面指的是人文精神。国外有一句话说“我百分之百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只要没有到完全的敌我对立、完全黑白关系的时候,所有事情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个时候不置一词的否定,或者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在一个宽泛意义上的评判是有理性来支撑的话,我觉得这才是我们需要提倡的风气。
    一篇文章出来,针对“当下”、针对“现象”,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在站队。我一般看文章是看对某一个现象的评价分析是否能够上升到“历史”的层面,上升到“时代”大环境的层面,上升到“群体”的层面,如果你文章里面有这些容量和背景,我就觉得这篇文章值得读。一个现象、一个点,比如说近代戏曲遇到比较大的挑战,首先是观众的流失,在戏曲观众流失方面,不能简单说今天看戏的人没有素养,没出息,他存心要把戏曲毁灭掉。这样粗暴的结论我反对,这没有意义。但如果你告诉大家,在历史的层面,今天的戏曲跟古代的戏曲有什么变化。在一个时代的层面,今天的戏曲舞台艺术和电视、网络之间形成什么样的竞争?过去娱乐方式很单一,现在娱乐方式很复杂丰富,比如今天接受戏曲的群体构成,不是农夫农妇文盲之辈,现在都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你光是讲“桃园三结义”,讲才子佳人,讲崔莺莺、张生、红娘这些内容,现在的观众是不是还感兴趣?如果这些背景都被你引进来,分析透彻,我觉得这个文章可能就有一点意思,因为你的文化语境变了。
    还有就是“群体”,比如说“新文人画”,是古代式的从文人身份修养到画,还是本是画画的人自己树旗帜标榜文人?为什么油画家从来不自诩“新文人(油)画”?为什么“八五新潮”会在油画里面体现出来,没有在国画里面体现出来?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有什么不一样?油画要快速接轨世界,徐悲鸿跟进的是写实主义,林风眠、吴大羽跟进的是印象派。刘海粟还可以靠《世界名画录》来自高身价,因为印象派以后的标准本身就是含糊不定的,徐悲鸿不敢冒险,古典主义对技法严谨的程度,徐悲鸿跟都来不及,这就是心态,这就是当时所面对的欧美潮流对我们影响的各种不同渠道和方式。为什么早年中国画里面没有自发的新潮思维?都是从西方绘画里来的,但中国人自己为什么不产生?一定有它的道理。
    写一篇评论文章,如果喜欢轻率地褒贬别人,这个文章大抵没有价值,他的思考一定是肤浅的。一篇文章的立意,原则是“当下”“现象”“作品·作家”“判断”四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背后,从文章里能看到你的功力。这其中,“当下”不仅仅等于是当下,你更应该告诉读者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根源里面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或者告诉读者,作品、作家孤立存在的时候,他受到哪些时代约束?时代怎么样在控制他?还有就是“群体”中的层面归属,说来我们中国很奇怪,本来所有的西方激进思维都是“反学院派”的,因为学院里的人特别保守,现在“学院派”习惯上就是一个保守的代名词。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有的“新潮运动”和变革反而都是从学院里孕育产生出来的。现在我所了解的所有“艺术新潮运动”都来自于大学、学院。这和欧洲18、19世纪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要追究的问题是:当今的学院本来是最规范、最讲规则的地方,而且还要通过师生代代相传,来控制你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样的地方怎么会反而最容易滋生反叛异端的艺术现象?它是怎么形成这种反向目标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