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选》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推介《唐钞文选集注汇存》(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许逸民 参加讨论
    《钞》和《音决》这两种书,在《文选集注》里皆不署撰人。遍检我国历代书目,惟见两《唐志》著录“《文选》六十卷 李善注”。又六十卷“公孙罗注”及“《文选音》十卷”“萧该注”。又十卷“公孙罗注”。又见日本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文选钞》六十九”“公孙罗撰”、“《文选音决》十”“公孙罗撰”。我们知道,两《唐志》的著录多采自盛唐开元时期毋编撰的《古今书录》,而《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问世亦在宽平年间(889?897),相当于我国晚唐昭宗在位(889?904)时期,中外两种著录正可以互为佐证,应属可信。那么,《文选集注》所称《钞》和《音决》或为同一作者,即公孙罗。此说如能成立,则《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谓“《文选钞》六十九,实乃‘六十’之误”。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钞》与《音决》的作者非同一人,《音决》为公孙罗撰“殆无可疑”,而《钞》则当出于李善弟子之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钞》也许要早于李善”。不管怎么说,几乎近于失传的公孙罗等早期注家的《音决》和《钞》,能够藉助《文选集注》这个唯一的载体传诸今世,丰富了我们对“《选》学”初始期的认识,拓展了我们今天进行“《选》学”研究的根基,这的确是《文选集注》的一大贡献。与《钞》和《音》相类似,陆善经注也是依赖《文选集注》才得以流传。关于陆善经其人注《文选》事,史志鲜见记载,惟《玉海》卷五四引《集贤注记》谈及“明年(指唐开元二十年,732)五月,令(王)智明、(李)玄成、陆善经专注文选》,事竟不成”。然而《文选集注》各卷屡引陆说,故当今研究者多以为陆氏有成书。陆善经注与李善注、五臣注有何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文选集注》去研究,但他的书到底什么样子,看来只能窥其一斑了。 
    前面已经说过,《文选集注》大抵是以李善注本为底本的,而据唐人记,李善注本身却有初注、复注、三注、四注多种繁简不同的本子,那么《文选集注》所采用的到底是哪种本子呢?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博士曾做过极细致的比较研究,以为《文选集注》的底本“自李善注本身至类目、篇题、正文,最存李善本之旧”。另一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则持相反的意见,以为《文选集注》“拥有最多的旧李善注”的说法欠妥,应该说《文选集注》的李善注参差不齐,显得非常不均衡,可见其与现存版本的系统不相同,它是将原来的李善注特别增补改订而作成,可说是后出的李善注”。关于这场争论,我国学者傅刚认为:“其实,《文选集注》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也比较了数卷,发现有的部分是集注本中善注多于刻本,而有的部分是集注本中的善注少于刻本,还有的部分相差不多……唐宋以来,士子竟以《文选》为学习的主要典籍,抄写甚多,讹误自然难免。又由于各抄写者情况不同,嫌李善注烦琐者,可能有所删减;而嫌李善注简略者,可能有所增添,因此,现行刻本的善注并不一定是李善原貌,而抄写本虽然时代较早,但也仍然可能是改变过了善注。”学者们各持一说,恰好说明《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除了具有公认的版本校勘价值,它本身的存在形态及其流变历史也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有关《文选集注》的内容和学术性质,上面已谈了很多,但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提到,这就是《文选集注》的编纂者及其成书时代问题。目前能够见到的所有佐证资料,概不涉及具体撰人,而其写本出自何时何地,则我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各有其说。早期的说法,无论中外均较慎重。如日本森立之说:“《集注》出于何人,或疑皇国纪传儒流所编著者。” 
    日本斯波六郎说:“《文选集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及两《唐志》以下皆未著录,在我国残存诸卷亦无撰者姓名,是以未知何人所撰。或谓为我国王朝时人编,但予不曾得其确证。”在我国,董康认为是“吾国五代时写本”,罗振玉则谓书中“于唐诸帝讳,或缺笔,或否。其写自海东,抑出唐人手,不能知也”。 
    我国当代学者对《文选集注》的看法,似乎更加倾向于唐写本的判断。以台湾学者邱为例,他的研究结论是:“考《集注》既早佚于五代,而流散于我国唐写之本也。” 他的论据是:“《集注》或于刘国史馆修撰任(936)以前已亡佚于中土,公元948年日本藤原良秀批点《后汉书》古钞本(日本天历二年批点本今存),旁注引《文选集注·甘泉赋》'伏钩陈使当兵'注'当主也《音决》多浪□'一条,与日本九条本古钞《文选》旁注'当主也'、'多浪反'正合,九条本旁注系引《文选集注》,斯波六郎氏已论及。则彼时《文选集注》已传于日本,据日人道长《御堂关日记》载公元1004年(长保六年)十月三日'乘方朝臣集注《文选》、《元白集》持来是有闻书也'云,同年十一月三日奉《集注》入宫。据此,则《集注》早佚于中土而传于东邦,亦可知也。复次,《集注》为百二十卷本,卷帙浩繁,虽入于日宫,而后乃散佚于僧寺,迨清末于金泽称名寺所见,仅三十二卷而已。则后来《集注》一度不甚见重,或竟弃若敝屣,故未尝见有影钞本(罗振玉东渡始抄得一种),亦可知也。”(同上,第830?831页)周勋初教授辑集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书名径题“唐钞”,显然是服膺邱先生的论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