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选》学”的兴起,古老的“《选》学”洗心革面,再展青春。它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积累的注释、雠校功夫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指导思想的提高,充分运用当代历史学、文艺学理论,从编纂、版本、校勘、训诂、辞章、评论等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对《文选》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因此,在短短几年中,“《选》学”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譬如《文选》的编纂者问题,《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文选》的成书年代问题,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问题,李善注版本源流问题等等,正在逐一得到新的诠释,有的问题已经获得了较为圆满的结论,也有的问题则接近于达成共识。当然,研究是没有止境的,目前摆在“《选》学”研究者面前的课题依然举不胜举。在“《选》学”研究者前行路途上,有不少的问题可以说迄今还属于难解的谜团。其他姑且不论,我们下面将要向读者推介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它里面所指的《唐钞文选集注》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2000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唐钞文选集注汇存》3巨册。这是古写本《文选集注》残卷在我国的第二次辑集出版,也是到目前为止海内外仅有的三个辑本中最新的版本。今天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地披读《文选集注》的残卷,当然也就能够肯定《文选集注》是隋唐“《选》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然而这样一部卷帙繁多的“《选》学”要籍,查遍我国清末以前的公私书目中,却不能找到片言只字的记载,岂不怪哉?那么,究竟《文选集注》为何时何人纂集,成书于何朝何代,流播始末如何,于何时散佚,散佚后残卷又如何被发现,如何会在我国辑集出版?这一连串的疑问,至今尚未全部揭穿谜底,不能不激发起我们继续破解的强烈欲望。说起《文选集注》的发现,倒是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事情。《文选集注》残卷初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大约是在一个世纪以前,时当清末光宣之际。发现者名董康(1867-1947),字绶经,江苏武进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大理寺推丞、法律编修。自号诵芬室主人,平生以藏书、刻书著称。董于光宣之际,使日访书,据日人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所记①,知金泽称名寺中藏有《文选集注》零本,遂前往访察,共得32卷。他当时断言:“《文选集注》者,吾国五代时写本。”此说一出,不啻如一声惊雷,日本朝野为之震动。日本学者“白诸政府,列为国宝”。此事之梗概,见董氏所撰《书舶庸谭》卷八日记1935年5月13日)。稍后,时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的罗振玉(1866?1940),于清宣统元年(1909)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顺道访录秘籍。罗氏本拟亲往披览《文选集注》残卷,以行程匆匆未果,“乃遣知好往彼移写,得残卷十有五”(《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跋语)。十年后的1918年,罗氏将所能收集到的残卷,去其重出,加上原先自己所藏的两卷,共计16卷,总题为《唐写文选集注残本》,一并影印到《嘉草轩丛书》中。其中惟自藏的第49、第59两卷为原卷影印,其余则全用摹写的本子,还有一卷更是原卷的小字誊抄本,又据罗氏自序,当时海盐张氏亦藏有二卷、楚中杨氏藏有一卷,以故未能编入。可见罗辑本既不能反映残卷的原貌,又搜罗未广。不过它却是《文选集注》残卷复归中土的首次辑印本,筚路蓝缕之功盖不可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