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见解有深意 在与古玩商打交道时,我还发现了一种现象。古玩商对器物有作伪和修补时,总爱把泥土糊在器物上,给人刚出土或陈旧之感。五年前,我曾购得一件越窑晋代瓷双系盘口壶,东西是开门的,但壶口上有泥巴,我心存疑惑,但看到釉色好,便匆忙付款。到家一洗方见壶口有一条很深的“冲线”,白璧有瑕,十分可惜。又一次购得唐代洪州窑砚台,所施青釉比较典范,但上面有不少污泥,给人的感觉好像出土不久。卖主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江西老俵,出价并不高,我就想买下碰碰运气吧。到家一洗,中间赫然一条长长的裂缝,让人大跌眼镜。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凡是见到器物上有泥巴,我就特别警惕,一般弃之不顾。鲁迅曾经说过:“古董商总是设法把购品搞得模糊不堪,好蒙混过关,买主则想方设法把物品洗干净,好看清其真面目。”鲁迅也是收藏家,他收藏了近百件陶瓷器,钱币、拓片、汉画像、古籍及版画等,内容非常丰富。我曾撰写《作为收藏家的鲁迅》,此文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文章展示了鲁迅收藏与文化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鲁迅的见解,可谓经验之谈,给我启迪。 为深入研究古陶瓷,我买了许多书籍,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生活。手拿古陶瓷,我仿佛同先人对话,每一件器物的精湛的造型艺术,精美的图案花纹,都是先人审美情趣、智慧和理念的体现,从中可以获得无穷的教益。如手捧宋代建窑黑盏,我会想起斗茶取乐、饮茶风气兴盛的宋代。建窑盏为宫廷和上层人士所喜用,苏东坡、黄庭坚诸名人曾赋诗赞美。在古玩市场上,我常常遇到那些桔红色的“建窑盏”,卖主都说是建窑产的老东西,我颇感疑惑,典型的建窑盏,应是乌黑发亮的,并有一定的分量。到了建窑遗址,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桔红色碎片,敲打发出的声音略有点闷,分量比较轻。经过考察,我认为这些瓷片呈桔红色,是因为烧造时温度过高造成的,一旁的当地文保员老邱,十分赞同我的意见。 万里寻访得真知 人类对未知世界,对自己的过去和历史,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千百年来,“我从哪里来”困扰着每一个人。追寻世间的万物“本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现代人内心的需求。 寻访中华名窑,被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称为是填补中国文化史空白的一项工程。我一开始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寻访中华名窑只是出于我对中国古陶瓷的喜爱。市场上的古陶瓷真假难辨,“上当吃药”的人比比皆是,到窑址追根溯源,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古陶瓷片,感觉就会不一样。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于是我萌发了考察窑址的意愿:我想用身心去感受古陶瓷,触摸中华民族的记忆。 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考察了宁夏、西藏、河南、浙江、新疆、云南、内蒙等地的古窑遗址,行程20万里,写成《寻访中华名窑》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古窑遗址大部分地处偏远的山村角落,人迹罕至。一路考察,历经风险,经受的是奔波跋涉之劳,酷暑严寒之苦。我的足迹所至有大漠深处,有荒城边缘,有高山之麓,有丛林之隙。回首漫漫之路,有时连自己也难以相信。有学者给我鼓劲:“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古窑遗址的田野考察报告,是前人尚未做过的事。”拙作还荣获2005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和全国优秀古籍图书等两项奖。 我遵循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治学方法有特征三端:一是尊疑,二是尊证,三是尊今。”在寻访中华名窑的过程中,我不时有所发现,也有一些大胆的见解,更体会到知识积累的重要。在青岛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此发达的龙山文化怎么竟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再往上的土层里,薄胎黑陶绝迹,相反出现了中原常见的粗糙的炭陶器。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可能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量世代相传的能工巧匠,四处逃窜,才导致工艺失传。根据古史传说,东方的部落主要是大昊和少昊。《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丸山,据《括地志》在青州临朐县界,岱宗即泰山。我猜测很可能就是那场著名的“逐鹿之战”,蚩尤统率居住在东方的九黎族与黄帝大军在逐鹿大战中兵败。在苗族的葬礼上所吟唱的《引路歌》,便有将鬼魂引到故乡的内容,而故乡正是“在黄河入海口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九黎族和少昊的故乡。战败的九黎族,一部分人融入华夏汉族之中,一部分西迁又折而向南,分散到云南等地。黄帝东征是否与龙山文化消失有关,不得而知。落后文化战胜先进文化在我国元、清两代都上演过。青岛市文物局魏书训局长对我这一见解表示赞同。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古窑遗址就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在寻访名窑和触摸中华民族记忆的过程中,我提高了对陶瓷器的鉴赏能力。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