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98年面世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了。网络文学以“大爆炸”的惊人速度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问题。对类型多样、涉及面广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培养出一批网络时代的年轻作家及评论家,已成为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的理论批评话语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否需要、能否建立自己的理论批评话语体系?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网络文学“创作热”而“批评冷”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梳理一下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 欧阳友权: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形成由三类批评主体构成的三大批评阵营,即由传统批评家构成的学院派批评,由传统媒体人构成的传媒批评和以文学网民为主体形成的在线批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阵营各展其长,但未形成兼容互补之势。学院派批评是一种理性化的学术批评,注重学理规范和观念逻辑;传媒批评注重新闻时效的影响力,关注社会效益和市场反应,具有价值的引导性;而在线批评则以即时表达为主,讲求真话实说和悦心快意,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却难免蜻蜓点水,或剑走偏锋,有时只图口舌之快却不负文责。 网络文学批评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当前,网络文学批评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作品阅读量的困境。阅读是批评的先导和前提,而网络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千万字的篇幅,给阅读带来很大压力。其次,评价标准的困境。网络改变了人与世界原初的艺术审美关系,催生了不一样的文学,传统批评标准难以照搬过来用于评价新兴的网络文学,而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网络文学批评似乎变得无所依傍,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严重疏离,形成“创作热”和“批评冷”的强烈反差。 基于此困境,网络文学批评特别是学院派批评颇有些处境尴尬,一方面在网络文学界遇“冷”,不被网络写手和网民读者看好;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批评视为“小道”和“边缘”,相对于积淀深厚的主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是“不入流”的。因此,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正经历着难以规避的观念转型和标准重建。 马季:10多年来,批评家对于网络文学的常见态度是婉转回避。时至今日,学界仍然对大量发表于网络,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式、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明显存在差异的文学作品等而视之,笼统评价。例如,或采取两分法解释网络文学现象:“文学只有好与不好之分,没有网络与传统之分”;或强调网络文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只是发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区分作品优劣的手段”;或因其具有商业特性而放弃对其做出深刻的价值判断:“网络上追求的是点击率,点击率却与文学品质无关”;等等。 突破困境需要合力与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突破网络文学批评当前所处的困境? 马季:我认为,突破网络文学批评所处困境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深刻认识网络文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网络文学是时代剧烈变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文学惯性。尽管网络文学沾染了商业化、粗鄙化等问题和毛病,我们仍然应当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对其自身的变革需求加以维护。更应该看到网络给业余作者提供的广阔视野,看到草根性对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看到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和撞击的宝贵价值,看到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如此大规模的大众阅读。其次,需要加强新媒体的知识储备和网络文学文本阅读。再次,需要否定自我的责任感和勇气。网络文学等待着开创性的理论批评引导。已经掌握一整套理论批评话语的评论家,要把自己固有的观点放在一边,试着去解读陌生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我,放弃经验、放弃熟悉的途径,而去探询新路、重建价值系统。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要改变其与网络文学创作不相适应的格局,需要正视网络文学作品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和评价方式形殊而理异等现实困境。 从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大计考虑,要使网络文学批评发挥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需要掌握批评话语权和传媒主动权的“精英批评”与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网络文学。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此外,更重要的是倡导批评家的网络在线批评。因为在线批评不仅更切合网络文学的文本生产机制和传播特点,也有助于网络批评与网络创作的互动沟通,真正让网络批评以“网络”的方式发挥作用。 我期待,由传统批评家构成的学院派批评、由传统媒体人构成的传媒批评、以文学网民为主体形成的在线批评,彼此分立、互不往来的状况尽快得到改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三者尽快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一个整体,就像消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一样,逐步弥合彼此的边界,创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国板块”。 构建体系从批评标准入手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呼声非常强烈。那么,如何构建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 欧阳友权: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构建通变的批评标准。要了解网络文学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弄清楚当前处在怎样的历史语境中来研究网络文学。基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充分考虑跨媒介及跨艺术门类尺度、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尺度、“虚拟世界”开拓尺度、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尺度、“数字存在”对存在意义领悟尺度等,构建通变的批评标准。 其次,评价方式要变化。网络文学批评应该倡导不拘一格,可以是长评,也可以是短评;可以是逻辑剖析性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可以发表在传统媒体上,更多的可能是在线批评;可以是庄重典雅的风格,也可以是戏谑调侃的风格……无论是哪种批评方式,只要是对解读网络作家作品有利,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就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去适应。 此外,要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构一个创作(作者维度)、管理(政府维度)、经营(网站维度)、阅读(读者维度)、评论(理论维度)五位一体的“批评共同体”,以理论批评学理逻辑为中心,创建批评的多维互动方式,以此形成网络文学批评的良性生态。 马季:我们必须意识到,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它一定是在网络作家的创作实践、批评家的研究分析和读者关注的基础上,慢慢磨合培育出来的。当下理论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显然不够,而传统的批评话语一时又难以准确“描述”网络文学的现状。因此,我认为,目前可以仍然用传统的审美标准介入,但充分考虑网络写作的特征特性。将来有了理论积累、出现新的批评话语后,新一代批评家才有可能在新学科的基础上搭建理论批评平台,实现创作与理论的同步发展。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必然有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我们现在涉足的网络文学批评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