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品陶识瓷怡情养性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钱汉东 参加讨论
  深深迷恋古陶瓷
    我钟情于古陶瓷由来已久。早在儿时,家父带我去上海博物馆参观,我就被眼前那灿烂辉煌的古陶瓷所迷恋所吸引。家里日常用的带“喜”的青花罐,以及画着冰梅图案的花瓶,至今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凭我现在的眼力可以判断那是光绪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瓷器,母亲告诉我,那是外婆的嫁妆。读书后,报上刊有文物出土的消息,我会特别留意,即使在那动乱的年月里,《考古》杂志也是我经常阅读的。人到中年,我在一批文人收藏家、民间古陶瓷收藏家的指引下,开始正式介入古陶瓷收藏。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的好古之情与日俱增。
    我收藏过名人字画,寻觅过古钱币,收集过邮票,最后迷恋上了古陶瓷。名人字画价格越来越高,让人望而生畏;古钱币曾以浑厚的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但终因缺少观赏陈列价值而放弃;邮票则年久泛黄不易保管而作罢,而收藏古陶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乐趣。
    收藏、鉴赏和研究古陶瓷孤独但不寂寞。所谓孤独,因它纯属文化人的个人爱好。夜深人静时,或掩卷沉思,或打开博古橱门,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器拿出来,放在手中摩挲把玩,细细品味,情趣盎然,一日劳累顿时烟消云散;所谓不寂寞,在寒舍,我或与三五知己谈文,或与古玩同好相聚,端出明代红木托盘,用老紫砂壶,沏上好茶,轻轻地倒入光绪青花官窑茶盅里——在茶香四溢的空间里,品茗聊天,把玩古瓷,赏鉴得失,谈古论今,真是痛快淋漓,乐以忘忧。我还在“无闲斋”里写出了《人间瓷话》专著。
    收藏并非为占有
    逛古玩市场全凭眼力。在“淘金觅宝”的过程中,我经常徒手而归。但机会还是有的,有的古玩商并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器物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只要有利可图就会轻易出手,这对眼力好的人来说,便有了“捉漏”的好机会。
    五年前,我在藏宝楼觅得一件清乾隆红釉香炉,高11厘米,直径达14厘米,釉肥莹润,而且那艳红釉色是自然流淌而下的,与当时的工艺十分吻合。由于釉上得非常厚,三足香炉几乎变成了“七足”香炉。经过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终以580元购得,让我高兴了好几天。随着国家藏宝于民政策的深入人心,收藏大军队伍日渐壮大,仅上海一地已超过100万人,眼光好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样捉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收藏在于“拥有”而并非“占有”。我曾见到有些“旧货鬼”,那种痴迷程度让人观之为惧。偶尔拿他的东西看看,他立马紧张起来,两只眼睛像老葛朗台见到黄金那样会发亮,一副怕人夺走的模样。这种“占有欲”往往会妨碍他同古玩圈内朋友的正常交往。我认为只求“拥有”是指精神的,不想“占有”是物质的。天下珍奇宝贝多得不可胜数,你有能耐占尽吗?古人云:“浮世本来多聚散,世上好物不坚牢。”国家博物馆都无法做到的事,吾辈何必枉费心思呢?一些地方的博物馆里有唐五代的秘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这是稀世珍宝,我在参观考察时看过了,有的还上过手,它使我愉悦、兴奋,我想我已经拥有过了,收藏的心情舒坦而又明亮。有人因相中的器物没能及时买下,转而被别人购得,会难过好几天,甚至几年后依旧懊恼不已,这大可不必。用平常心对待古玩收藏,觅到佳品不得意忘形,顾盼自雄;失去机会也不痛心疾首,悔恨交加。
    有时,即使你已买到手的器物也会失去。十年前,我觅得战国原始青瓷鼎一尊,兴冲冲地去附近吃早茶,推开餐厅门后,青瓷鼎不料被回弹的玻璃门击碎,让我心痛不已。还有一次,见到一件清康熙“三阳开泰”大花瓶,精美无比,我咬咬牙将它买下。到家后左顾右盼,爱不释手,把玩多时,然后轻轻地放入水池,准备用洗涤剂清洗,没想到手下一滑,“哗”的一声,“三阳开泰”大花瓶摔碎了,我一下子愣住了,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一件传世数百年的花瓶,竟毁在我的手里,胸闷异常。但很快我就恢复了平静,心想犯不着这么胸闷,以后吸取教训,多加小心,避免“悲剧”发生就是了。
    我常想,那些富翁花几百万、上千万去购一件官窑器,同我花几百元几千元买一件民窑器物感觉相差不大,尽管它们的价格相差千百倍。从某种角度讲,我对古陶瓷的感受远远超过富翁们,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不然。一些富翁以重金购买的古董器皿,他们更多的是看中其商业价值,而我从购得的瓷器上看到的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从美学欣赏角度讲,我的感受比他们丰富得多。我曾用不多的钱购得一件唐三彩水盂,黄、绿、白三彩艳丽夺目,十分张扬,看着它,我便能感受到盛唐的气息。在河南巩义考察唐三彩遗址,我看到当地窑出土的碎片与我收藏的水盂完全一样,我为器物找到了娘家,欣喜不已。当一个民族进入生命力旺盛的阶段,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形式去表达、去寄托、去宣泄,去张扬自己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三彩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