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老子译注》前言(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冯达甫 参加讨论
    主政尚“无为”,要“无事”。要知道“民贫”、“国乱”、“坏事频起”、“盗贼多有”的发生发展规律。苛政病民,违反规律而造事,是本来无事,是庸人自扰。扰则如何使人信任?不能使人信任,自然人不我信。民众不信任,国家又安得不乱?古今中外之从政者,不论政体如何,有谁例外?领导者之区分为四类,区分的关键,就在于人民对他信任的足与不足。不能“太上”,也当“其次”,若再等而下之,丧失为政原则,不能“去甚、去奢、去泰”,当然会感到“民之难治”,故“不足以取天下”。
    (2)独“贵食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七十二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七十五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民饥”、“难治”、“轻死”,都是当权者逼出来的。故老氏警告说:“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若逼得“民不畏死”、“民不畏威”时,“则大威至矣”。但是民众也并不难治,只要倡导“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风气,唯求其能饱腹强身,就会没有意见,没有欲望。民以食为天,能“为腹不为目”,虽有智者也不敢从中造事,造事也掀起不了大风浪。《管子·牧民篇》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治或乱的规律。民不愁饥寒则治,迫于饥寒则乱。“小国寡民”之世之值得称羡,正在于“甘食”、“美服”、“乐俗”、“安居”,没有诈伪,没有干戈。由是可知“贵食母”之所以可贵了。
    (3)修身为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善建善抱,是修治“身”、“家”、“乡”、“邦”、“天下”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其基石却奠定在修身之上。不能修身则不能“无为”,更不知“贵食母”。“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正是说那不修身的可怕。古今中外的乱世,孰不源于不修身的无道昏君?宜乎民众怒斥之为“盗魁”。《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正是这同一个道理。
    三、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
    大国者,天下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其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
    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六十九章)
    主张大小国都要谦下,是说大小国都要平等相待。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发生,根源总在大国。强凌弱,大欺小,是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不得安宁的规律。老氏强调大国谦下,大国不谋取霸权,国际才会有和平。
    国与国发生战争,常由于大国为掠夺而兴侵略之师,小国谋自卫则不得已而应战。然而”哀兵必胜“,”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三十一章)。国际要和平,人民要安宁。谁违反这规律,则天道不容,所以说”不道早已“。史例已多,今天也无例外。
    四、怎样立身处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