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老树新枝更繁茂——记老作家沈寂(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韦泱 参加讨论
    时光转到九十年代。上海内部放映的香港片《反毒英雄黄金荣》,把贩毒者美化为反毒人,歪曲事实。沈寂决定写一部真实反映黄金荣在旧上海生涯的小说,获得了《新民晚报》社的支持。于是,沈寂一头钻进了《大亨》的写作中。当时沈寂居住在金陵西路一间朝西的阁楼里。大热天他伏在临窗的小桌上写作,赤膊上阵仍汗流不止,老伴不时地用毛巾浸冷水盖在他的肩上,为他擦汗降温。他如此一边写作,《新民晚报》一边连载,像接力赛一样。连载不到半月,已好评如潮,引来人们的街谈巷议。一次沈寂在赶路,就听得两人在津津有味地谈论《大亨》,说什么情节写得好,什么地方写错了等等,沈寂不耻下问,与他们交上朋友,还登门虚心听取意见。后来连弄堂口传呼电话间里的人也不叫他沈寂,有电话来,就亮着嗓子喊:“‘大亨’,电话来啦!”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连载大作《大亨》引人入胜。我三十年代在上海读书、做事,和一般未在上海的读者感受不同。我不认识你,猜你是个老先生,因为写上海社会如此手法不凡,非后生可及。”后来,《大亨》连载完毕,准备结集出版,需要配插图,恰巧华君武途经上海,听说此事,马上推荐上海画家戴敦邦先生操刀。《大亨》初版印了十三万册,各媒体给予报道宣传及高度评价。由此开始,沈寂将写作的触角转到了老上海领域。
    一次,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在文化系统的专题会议上,谈到英国人写的《上海》一书翻译出版之事,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写老上海题材呢?!还专门请到会的柯灵、沈寂发言,谈谈对老上海题材的看法。会后,《解放日报》领导还将他们两人留下,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希望沈寂能写写哈同这个人物。不久,以《大班》为题的长篇小说在《解放日报》连载。哈同是洋人在华从事房地产经营成功人士,《大班》写活了一个外国商人在中国神奇发迹的形象。之后,沈寂又写了大世界创始人黄楚九的传记小说《大世界传奇》等。
    近年来,沈寂老当益勇,先后写作及主编了《老上海奇闻》、《老上海南京路》、《老上海电影明星》等十余部“老”字号的文集与大型画册。沈寂记得,解放前他写的小说在刊物上发表,都有当时著名画家江栋良、董天野、乐小英、米谷等配画插图,非常吸引读者。现在能否恢复这个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呢?他的想法与老搭档戴敦邦先生一拍即合,两人数度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他俩将《大亨》精心编绘成长篇连环画,作为中国连环画的代表作,参加比利时举办的首届中国连环画大展。在刚刚过去的二○○八年中,他相继出版了《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上海电影》、《话说电影》等专著。他认为海派文化是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亦是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源,并表示自己虽至耄耋,仍要为繁荣海派文化竭尽绵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