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尔冬强钟情视觉文献 记录时代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新民晚报 曹刚 参加讨论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尔冬强,刚过知天命之年,兼具摄影家、出版人、文化学者多重身份,办有汉源书店、尔冬强艺术中心、视觉文献中心等文化机构,以捕捉和记录时代变迁见长,钟情于研究视觉文献。
    开茶馆,留老茶客“口述史”
    11月14日下午,新书《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在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首发。多名江南学研究学者和作家齐聚古镇,现场最大亮点却是20位普通的长者——书中主角,100多位朱家角老茶客的代表。
    这本书缘起于去年春天。在茶馆偶然结识的几位老茶客,让尔冬强眼前一亮。他们年逾古稀,有米老板、杀牛作、卖油徒、篾竹匠、浴室擦背、煤球行老板……虽皆为平民百姓,却深谙古镇百年掌故。带着对朱家角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他投入课题研究,“帮百位老茶客留下口述史。”借助照相机、摄像机和录音笔,努力采撷老人们内心深处的古镇情结。
    或记录行业特点,或描写家族变迁,逐页细品,古镇的生活样式、行业兴衰、社会变迁,跃然纸上。有些行业已渐消失,资料弥足珍贵。
    尔冬强不仅为此付出一年半心血,还专门开了一间茶楼。选址朱家角北大街,在氤氲着沧桑历史的老屋里,与茶客品茗长谈。
    建“视觉文献”,记录时代变迁
    新书封面一角,印着“尔冬强视觉文献系列”,这只是众多课题中的一个。他独创新词“视觉文献”,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相机记录时代变迁,“镜头不仅摘取美感,还要拼贴历史。”
    多年来,尔冬强不知疲倦地按快门,做研究。美国建筑师学会破例颁发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对老建筑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性记录。
    “视觉文献中心”藏着尔冬强的快乐之源。每间房涉及一个课题,生活即工作,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丝绸之路、上海装饰艺术、斯坦因、邬达克、中国通商口岸史……他奔走于世界各地搜集资料,房间堆满书籍和图片,“有的历史见证人年事已高,我必须和时间赛跑。”
    视觉文献系列里,他偏爱上海。“觉得很幸运,用30年去记录城市变迁;又觉得不幸,周遭充斥都市喧嚣,目睹太多老房消失,连同老上海人的传统生活,一起湮灭。”30年来,他始终坚持“为失了忆的上海作证”。
    乘上“名家专列”,不再“下车”
    “视觉文献中心”藏身古镇金泽,一座两落四进的江南老宅。工作即生活,相比于市区住房,主人更爱这片清静。老屋紧邻市河,10年前原是废弃粮仓,尔冬强花1年修旧如旧,竹林、莲花池、古戏台、明清匾额……一应俱全。池塘边的参天古树迎风低语,为保留它的专属天地,尔冬强夫妇特意在改造时缩小客厅。
    妻子李琳,是电视台资深导演和制片人。一双儿女在美国留学,老夫老妻的二人世界,忙碌而温馨。尔冬强沉醉在视觉文献的众多课题中,李琳则奔忙于多个大型活动或晚会。“家里最多的画面就是,他埋头看书,我在旁边不停接电话,谈工作。”李琳笑言。
    两人相识于10多年前的一次电视采访。李琳是“名家专列”栏目编导,采访尔冬强。“我们一见如故,自从乘上她的‘专列’,一直坐到现在,再也不想跳车了。”再忆恋爱故事,尔冬强脸上写满甜蜜。
    闲暇时,夫妻俩常在汾阳路附近散步,“喜欢那里优雅浪漫的氛围”。无论多忙,他们每天谈心,倾听彼此的喜怒哀乐。“就算半夜加班回家,也常要聊上一两个小时。”
    采访间隙,女主人搬来双层点心架,摆放5种精致甜点,又泡上一壶醇香的陈年普洱。时光缓缓流逝,主客仿佛同回精致、优雅的古代文人生活。这也是尔冬强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果有时间,我想找块空地,按古籍记载建房,体会古人怎样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尔冬强说,“地暖其实早在千年前就有雏形,古建筑地基高,下设烟道,点燃柴火,温暖满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