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1] 中的方言借词
一、 导言汤志祥 1.1 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实际上指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二者本是“同源、同宗、同体” 。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先由国家“读音统一会” 制定而后又由教育部于1918年正式公布的“注音字母” 是这个共同语的“正音”的源头;而始于1919年的“白话文运动” 更是两者“正语” 的共同的源头。大陆地区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在1956年开始制定,于1958年开始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 是1926年“国语罗马字” 和 1931年“拉丁化新文字” 运动的继续。当时同时推行的全国“推广普通话” 运动则是二十年代“统一国语”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而台湾地区1946年开始的“推行国语” 运动也成功地使整个台湾地区从南到北做到了“国语化” 。所有的这些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就是今天海峡两岸语言相通。 1.2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和台湾之间存在着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隔绝。隔着台湾海峡相望而相互不往来的历史自然就使得大陆普通话逐渐和台湾国语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除了社会的因素之外,两岸不同的语言政策是造成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自五十年代开始,大陆在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同时一直十分强调和重视“汉语规范化” 运动。国家制定的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这样就使得普通话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北方化” 和“统一化” 。而台湾国语由于地理、方言、文化、族群等诸多因素,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南方化” 和“多样化” 。 今天能觉察到的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之间的差异有语音上的,有词语上的,有语法上的,也有语义上的。相比较而言,语言差异最大的是词语,而后是语音和语义,最小的是语法。本文以下所论及的主要是台湾国语中的词语问题,它是两岸语言差异的主要成分。 1.3 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以及周围所属岛屿,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公里。人口21,600,000(截至 1997年6月)。由于政治、历史、地缘、人口等诸方面原因,台湾地区是一个多语言(multilingualism )的区域。但基本类型是“国语 + 方言” 型的双语( bilingualism )区(仇志群、范登堡1994)。得益于过往五十多年卓有成效的“推行国语” 政策和教育,在现行的台湾多种语言的序列中,国语已经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共通语。虽然目前台湾多种语言共存,但他森之间排列序列是: 另外就各语言的沟通度(最大指数是1.000)来说,据黄宣范199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台北,国语的沟通度为0.985, 接近于1.000,差不多是全民共通语;闽南语的沟通度是0.495,近一半,是次要交际语;客家语则为0.001, 仅是纯粹的族群内用语。因此,台湾社会中虽然存在着多种语言,但国语始终是“高层语言”和“第一强势语言” ,闽南语(也叫做台湾话、台语)是“中层语言” 和“次强势语言” ,而客家语、其他外省语和南岛诸语言( Austronesian family )却是属于“底层语言”和“弱势语言” 。 根据的仇志群、范登堡1994年的研究报告,在“国语 + 方言” 型的人群中“国语 + 闽语” 型的双语人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假如去掉其中仅会说单语(国语)者的260万,“国语 + 闽南语” 型的双语人口至少在一千四百万左右,占70 % 强。因此“台湾社会的语码选择(code switching)是以国语和闽南语为强势语言的” 。而其他的双语类型相对会比较少。 台湾这么突出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国语具有了压倒性的作用,它一定会极大地影响闽、客等方言,反过来,闽、客等方言也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语。事实证明:在过往的半个世纪里国语在台湾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普及,但国语却也同时吸收了大量的南方方言的词语,尤其是闽语词语为最,充分显示了台湾国语的一大特点。 以下是本人在过去八年中的所收集到的在台湾国语中使用而源自主要南方方言 — 闽语、客语、吴语、粤语等的“方言借词” (共1063个),以及相应的从“定量” 到“定性” 的一些初步统计、对比和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