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一个“箭跺式人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附会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到汉代更是蔚为大观,由《孔子集语》便可见一斑。《殷芸小说》第40至46条,也抄录了七条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民间对孔子这位圣人及其弟子的传说。尤其是45条,记孔子向采桑女求教穿九曲珠事: 45、孔子去卫适陈,途中见二女采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长。”答曰:“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着来问我采桑娘。”夫子至陈,大夫发兵围之,令穿九曲珠,乃释其厄。夫子不能,使回、赐返问之。其家谬言女出外,以一瓜献二子。子贡曰:“瓜,子在内也。”女乃出,语曰:“用蜜涂蛛,丝将系蚁,蚁将系丝,如不肯过,用烟熏之。”孔子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绝粮七日。 孔子遇采桑女之事,早在汉代已有记载。东方朔《七谏?怨世》:“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王逸注:“言孔子出游,过于客舍,其女方采桑,一心不视,喜其贞信,故以自侍。”不过还没有后来这么复杂的情节,所说的也不全然是一回事。汉代的孔子遇采桑女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于孔子遇阿谷处女的故事,见《韩诗外传》卷一、《列女传?辩通》等记载,原是表现女子的坚贞守礼。但在《殷芸小说》中表现的则是女子的聪慧,孔子这位圣人尚需向普通采桑女求教学习,也是民间俗众对圣人的一种看法。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至边陲之敦煌亦见其影响。伯3821号卷子《十二时》云:“食时辰,夫子东行厄在陈,九曲明珠南可任,悔不桑间问女人。”阿斯塔那出土的《唐写本孔子与子羽对语杂钞》、敦煌本《孔子项托相问书》等,也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5]。 至于名人传说,如第68条马融吹笛之事。马融为东汉经学大家,所著《长笛赋》也很有名,《文选》卷十八载《长笛赋》,其序中曾说自己“性好音,能故琴吹笛”,曾“吹笛,为气出、精列、相和”。李善注:“歌录曰:古相和歌十八曲,气出一,精列二。《魏武帝集》有气出、精列二古曲。”这件事情到了《殷芸小说》引《马融别传》那里,已成“感得蜻蛚(蟋蟀)出吟,有如相和”了。余嘉锡认为“此乃后人所妄改”,其实这并非“妄改”而是讹传,是民间讲述和传播故事的一个特点。此外,67条记后汉太傅胡广之出生,120条记襄阳孔明故宅,也颇具民间传闻的色彩。 《笑林》是魏代邯郸淳的作品,本身即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殷芸小说》共引四条,其中125、126两条则纯属民间笑话: 106、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伏。”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107、俗说: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无外乎闾巷琐事,刍荛鄙言。《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汉灵帝喜欢“方俗闾里小事”,《陈书?始兴王叔陵传》记载始兴王“民间细事”甚有兴趣,他们所喜欢的可能就是《笑林》一类的笑话故事。也就是曹植所诵的“俳优小说”。六朝时很多小说都是纂集之作,但像《殷芸小说》这样采引《笑林》的,可能是唯一的。 《殷芸小说》还保存了几篇书信和手敕,如前面提到的汉高祖给太子(惠帝)的手敕,鬼谷先生与苏秦、张仪书及二人答书,张良与四皓书及四皓答书。这些文献的真实性很让人怀疑。文章在语词、思想上的显得比较浅俗,可能是出自民间下层文人的拟作。 《殷芸小说》还有一项重大的价值,即从这个第一部以“小说”命名的书中,我们可以探知六朝时的小说观念。此书既然名为“小说”,那其中收录的文字自然是为当时人视为小说的东西。仔细研究其文本可以发现,它的内容主要有地理、杂记、别传、琐言、逸事五类,而其中的主体则是琐言和逸事,这反映出六朝人对小说的理解,即主要将琐言、逸事而不是杂记(志怪)当作小说 。总之,《殷芸小说》是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本文只是尝试着对其中某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聊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A].二十五史补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5.5537 [2]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196 [3]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A].余嘉锡论学杂著[C].北京:中华书局,1963 [4]钱谦益.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Z].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郑阿财.敦煌写本《孔子相托相问书》初探[A].敦煌文献与文学[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