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②[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24页。 ③[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3页。 ④[法]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⑤[法]Roland Barthes:To Write:an Intransitive Verb,Hill and Wang,New York,1986,49. ⑥[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参见《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2页。 ⑦张祎星:《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⑧[法]Roland Barthes:"The Death of Author",Modern Theory,A Reader,ed.Rice and Waugh,Edward Arnold Press,1992,116. ⑨见朱鉴成:《简论罗兰·巴尔特的文之悦》,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⑩[德]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熊伟译,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8页。 (1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1-232页。 (12)[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13)[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45页。 (14)[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54页。 (15)[法]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车槿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16)[法]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17)[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8页。 (18)[法]罗兰·巴特:《批评文集》,理查德·霍华德英译(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2,67)。 (19)[美]詹明信(即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严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23页。 (2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严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34页。 (2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22)[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见《荣格文集》,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3)[瑞士]Jung,C.G: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Vol.9,4. (24)[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3页。 (25)[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26)[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27)[美]施瓦布:《政治无意识的主体——对詹姆逊的反思》,张叔宁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l第1期。 (28)[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严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31页。 (29)[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337页。 (30)[英]雷蒙·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31)[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9页。 (32)[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4页。 (33)[美]柯林斯:《中产阶级工种的终结:再也无处逃遁》,《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34)汪民安:《论福柯的“人之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05期。 (35)[法]Michel 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Vintage,1994,322. (36)[法]Michel Foucault,Le sujet et le pouvo ir,dans Dits et crits,IV 1980-1988,227. (37)[英]Francois Matheron ed.G.M.Goshgarian trans.The Spectre of Hegel:Early Writtings,London:Verso 1997,24,25,28. (38)[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0页。 (39)[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页。 (40)[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2-203页。 (41)[英]Gregory Eliot ed.Philosophy and the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Scientists,London:Verso 1990,23. (42)参阅李迅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43)[法]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Ben Brewster,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180. (44)[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4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4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47)[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48)[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49)[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0)[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206页。 (5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52)波琳·约翰逊:《马克思主义美学——解放意识的日常生活基础》,见王鲁湘等编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53)杰拉尔德·格拉芙:《反现实主义的政治》,见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54)杰拉尔德·格拉芙:《反现实主义的政治》,见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55)[德]胡塞尔:《〈笛卡尔的沉思〉第五沉思》,张宪译,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78页。 (56)[德]Husserl,E.Cartesian Meditations,Mattinus Nijhoff Publishers,Hague,1982,116. (57)[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05页。 (58)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59)[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60)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人文杂志》2000年第4期。 (6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5页。 (6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7页。 (63)[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余灵灵、徐信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9页。 (64)[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65)塞拉普·阿伊塞·卡亚特钦、S·查鲁希拉:《还原封建主体性》,苏仲乐译,见张永清、马元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理论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页。 (66)[奥利地]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页。 (67)[奥利地]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68)[奥利地]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页。 (69)[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6页。 (70)[法]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71)[法]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方仁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72)[法]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方仁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73)[法]波德里亚:《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7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