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词汇之比较(3)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华语桥 田小琳 参加讨论

    香港的经济词语有什么特点呢?
    香港以它高度发展的经济享有 “购物天堂”的美称。它是国际金融、贸易、资讯中心,是亚洲的商业中心。香港实行自由企业和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政策,不设进口关税,政府并无严格的经济计划,工商业活动是在政府最少干预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的。金融业在国际间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具有一个充分发展的外汇市场,港币及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易十分活跃。由此看来,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经济体制是不同的, “五十年不变”首先是指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因而它现存的一套经济词语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香港经济词语的一个特点是,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词语,本是专业用语中的行话,但由行话大量进入一般词语,且在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 “银行多过米店”是个生动写照。
    比如,香港的股市,不仅大资本买股票,小资本、市民也买股票,后者又称为 “股民’、 “股友”。市民们熟悉的股市行话有: 恒生指数、国企指数、篮筹股、红筹股、二三线股、中央交易所(俗称 “金鱼缸”)、牛市、熊市、牛皮状态、炒股票等。金融行业不仅有上述名词述语,还有动词、形容词的专用术语,比如:上升、攀升、推升、收敛、挣扎、承接、吸纳、回落、审慎等等。
    先进的科技词语进入经济词语行列,是香港词语的另一特点。比如,银行业电子化、国际电子网络、上网服务、电子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 “易办事”、 电子钱袋、电子钱箱等等。
    本来由于制度不同,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经济词语差别是比较大的。但是这十几年来,中国内地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有制方面也有私有制,有的私营企业家资本也很大。因而香港用的一些词中国内地地照用了。像反映劳资两方关系的称谓词:顾主、老板、东主、业主、顾员、文员、打工的等等,企业也用 “有限公司”、 “公司”的名称,用董事长、董事、股东、总裁、总经理、经理这些称呼。中国内地也开放了股市,股市的一般用语也在中国内地流通起来,也为一般股民所熟悉。
    三、生活词语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科学枝术一日千里,人们的概念不断更新,各个社区都有不少生动词语出现。中国内地、香港地区的词语互相影响、交流、渗透,在这类词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香港词语北上,主要是这一类词语。
    “炒鱿鱼”是香港常用的词,指老板解雇雇员,也可活用为雇员要跳糟, “炒老板鱿鱼”,中国内地现在也用了,本来北方话中有 “卷铺盖卷儿”的说法,但仍吸收了 “炒鱿鱼”这形象的用语。
    “物业”原只在香港流通,中国内地用 “房地产’,随着近年香港物业行业进军中国内地,这个词也被接受了。香港 “写字楼”的说法,在中国内地原有 “办公楼”的同义词,随着外商投资兴建销售 “写字楼”,这个词也流通了。但是在香港流通的 “公屋”、 “居屋”并不能代替北京的 “安居工程”、 “康居工程”。
    “上班一族”、 “追星一族”、 “活力一族”的 “一族”,早已见于北方各地的报刊上,显得时髦。还有像香港用的 “二人世界”、 “情人节”、 “白马王子”、 “婚外情”也被中国内地吸收。至于 “移民”也不为香港独专,中国内地往世界各地的 “移民”日渐增多。不合法偷渡至国外的,两地都叫 “人蛇”、 “蛇客”、 “蛇头”、 “小人蛇”等。娱乐方面的卡拉OK、保龄球、高尔夫俱乐部两地也都统一。还有像超级市场(自选市场)、麦当劳、肯德基、大家乐、大快活这些特定词语,在中国内地早已不陌生了。
    我们希望看到香港的社区词不断进入规范词语,丰富汉语词汇。相信上述词语交流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两地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人们心理因素和习惯的不同,还有不少社区词是两地各用各的,不能互相代替。
    比如香港地区的 “心理辅导”一词,在中国内地指做思想工作。前不久八仙岭灾难性山火,使冯尧敬中学师生伤亡多人。教育署的心理学家及社工人员对有需要的师生进行 “心理辅导”。如在中国内地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学家或社工来做此事,而学校的有关组织和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会做思想工作。同样的事用词不同,当然内涵也还有一些差别。
    香港的 “蓝领、白领”,相当于中国内地的 “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未在中国内地流通。 “打工皇帝”则是香港独有的现象,独用的词。 “太空人”是香港近十年来移民潮带来的新词语,移民者将家眷安排在外国,自己飞来飞去,如同 “太空人” 。 “大闸蟹”多用来形容被捆绑住的小股民,也只有在香港这么爱吃阳澄湖大闸蟹的地方,才可能产生这个比喻性的词。最近常见于报揣的 “外地劳工”一词也可引起注意。
    还有为数很少的词、两地理解上有较大差异。比如 “策划”,在香港普遍运用为中性义,即无所谓褒贬。可以说 “策划一件事或一个项目”等。在中国内地,大概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时期,有 “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的说法,是贬义的,此后 “策划”多用于贬义。再如, “检讨”,中国内地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后而做的反省, “有口头检讨”,也有 “书面检讨”。香港可以指对某一项工作研究的全面回顾。这一类用起来要特别注意。
    例子不胜枚举,希望能够在语言交际中和在阅读两地报刊书籍时,培养自己敏锐的语感,将两地词语加以比较,举一反三。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3月9日在香港公务员训练处所做的讲演文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