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因果蕴涵与婉曲话语的生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 徐盛桓 参加讨论
 
    1.引     
    运用婉曲话语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婉曲,指的是对于不雅的或有刺激的事物,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王希杰2007:302)。由于有意说得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所以婉曲话语陈述的有关事态有些就不是现实的,有些不是真实的或不是完全真实的,有些是暗示的、模糊的,概括地说,有美化、粉饰、回避成分,以求减少听话者的反感或刺激,因而令婉曲话语的表述(y)同实际要指称的事物(x)在质或量上有所出入。如过去清道夫或扫街工人(x)的美称为“街道美容师(y)”;某些有佛道思想倾向的人士或信奉天主教的教徒将人的去世(x)称为“驾鹤西游”、“大自在”、“仙去”或“蒙主宠召”、“魂归天国”、“安息主怀”(y);在外事报道中说“双方就某某问题坦率地表明了各自的立场”(y),实际却是双方就此问题有很大分歧甚至争吵得很厉害(x);2014年7月马航飞机MH17在乌克兰上空被导弹击落(x),有关方面的调查报告说,飞机在空中“解体”是由于“受到外界大量高能物体影响引起结构性损伤造成的”(y)等等。这些就是婉曲话语,是用一种不正面直接明说的含糊说法来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内容或对有关的人不够尊重或对方不愿意听的表达方法,以减轻其不雅或令人不安的程度。 
    婉曲话语可以进入正常的社交领域,对像“逝世”这样牵动人的情感和思绪的严肃事件和涉及政府法令以及对外交事务的说明等,都可以运用婉曲话语,这就表明婉曲话语的运用可以是严肃认真的,并不是用假话、开玩笑来忽悠。那么,应该如何为这些非真实或非完全真实的婉曲话语做出合理性的辩护(justification)呢?或者从正面说,如何从求真的视角来审视婉曲话语?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我们的思路是:在现有的哲学文献中梳理出比较合理的“真”之观点来认识婉曲话语是如何与“真”相关联的;同时分析婉曲话语的生成过程,看它是如何从原用语同其婉曲话语的因果关系中求其真的。 
    2.婉曲话语“真”的维度 
    婉曲话语的一个表面现象是对同一个对象赋予多于一个(如上文的x和y)的概念。德国逻辑哲学家石里克(M.Schlick)在探讨人类认识特点时说:“假定在某一个给定的时刻感知一个判断归属于A,同时也属B,便可得知A是B。但这是有时效性的。实体本身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存在而不是实在的存在;这是将概念通过抽象掉个别属性而概括出来的假想物,旨在达到真切地认识指示对象的一种手段”(石里克2005:37-38)。怎样理解石里克这里说的话,即是A同时又感知是B(即A=B),而B本身不一定存在而只是作为认识和指示A的一种手段呢?这可以借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F.Frege)关于意义与指称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说法。弗雷格在“论意义与指称”一文中论述了指称与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参见Geach&Black 1970:56-78)。指称的对象可以是实在性客体(actual object),也可以是意向性客体(intentional object)。在A=B中,若B只是作为意向性客体,指称与意义可能分离,这时B有意义而不一定有实指的对象。语言主体这时在思维过程中所创建的B是一种表象,而当这样的表象被指称为B时就实现了符号化,它也就成了一种指称对象,但只是意向性客体。同时,由于A=B,它又能转指A,是在这一语境下A按主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而产生的呈现方式或描述方式,本质上是主体的思想内容。回到婉曲话语的x和y,这时的y事实上并不一定实在存在,而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存在,是通过抽象掉y的某些个别属性而概括出的一种意向性的客体。石里克的分析不经意地道出了语言表达的某些现象包括婉曲话语的实质:它是一定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里为认识对象而设置的一种手段,是抽象掉对象的个别属性而突出某一属性概括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意向性客体。上文的婉曲话语就表现出这些特性:都是x=y,例如“死=蒙主宠召”,而“蒙主宠召”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是语言主体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主体在意向上对“死”的呈现方式和描述方式。“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应于同一个事物,尤其是复杂的存在物,采用多种概念化的方式通常是必要的和有用的”(俪全民2012:98)。但“本体论只承诺一个存在物,因而每一种认识的方式均是对实在的存在物所给予的一种描述”(徐盛桓2014a:371),这一描述所表现的意向性客体尽管是设想物或假象物,但要它在日常语言运用中起认识和指称实在存在的事物事件的作用,就要好像它是真的那样,从求真的视角来审视它,这就是求“真”,为婉曲话语之真做出有效的辩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