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回到京都,痛感对韩国旧书店全无了解,继续补课。十年前冲田信悦曾出版过一册《殖民地时代的古本屋们——桦太、朝鲜、台湾、满洲、中华民国,空白的庶民史》(寿郎社,2007年),根据《日本古书通信》《全国主要都市古本店分布集成》《东京都古书籍上野协同组合机关志》等资料考察、还原当年韩国旧书店的分布情况。冲田也是旧书店主人,因此利用的资料都是从业者比较容易获得的同行名册、会志,很是难得,的确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有开拓之功,所列店名及当时地图也方便按图索骥。但较少利用同时期访书学人留下的记录,难免遗憾。 河东镐的《韩国古书籍商变迁略考》一篇细节更为丰富,遂请李同学口译,我记录大略。似不曾有人翻译,故不揣冒昧,简单介绍如下。 文章由高丽时期汉籍输入谈起,讲到朝鲜后期两班衰落,贩卖家中藏书,逐渐有了专门卖书的中介。19世纪后期,贷本屋流行,很多商家主业是经营纸张,副业才是借书、卖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高宗离宫附近的观水洞一带聚集了一些清国商人,形成了商业街,也会引进一些北京、上海发行的新书。日俄战争之后,忠武路出现了两家日本书店:日韩书房与大阪屋。渐渐也出现了韩国人经营的书店,譬如高济弘的“高济弘书肆”,也就是汇东书馆的前身,主营教科书、西洋普及读物与汉籍。此外还有翰南书林(白斗镛)、大昌书馆(玄丙周、玄公廉)、新旧书林(池松旭)、新明书林(金在羲)、广益书馆(高敬相)等等,约三十家。在法国东方学者莫里斯・古恒(Maurice Courant)的回忆中,旧书店主要集中在钟阁至南大门一带,贷本屋主人不少是败落的两班子弟,虽然这门生意盈利微薄,但好歹还保留了一点读书人的气息。但贷本屋目录上的书籍大多不全,因为很多人借去了就不再归还(莫里斯・古恒《朝鲜文化史序说》)。 日本吞并朝鲜后,不少日本书商入驻京城,忠武路一带有日韩书房、大阪屋、丸善第一书房,大半经营教科书、启蒙书、实用书,专营汉籍的古书店越来越少,值得一提的有翰南书林与汇东书馆。汇东书馆初代主人高弘济去世后,其子高裕相继承书店,出版与销售并重,兼营文具,出版了李海朝翻译的《华盛顿传》,是韩国近代首屈一指的畅销书。还出版了大量古代小说、古代传奇、医学书、技术书,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池锡永的《字典释要》,初版五千册,再版二十余次,印数高达十万册。日本殖民后期,对出版界管制、审查十分苛刻,汇东书馆也因此走向衰败,大约在1950年代中期停止营业。 日本投降后,很多急忙撤离的日本学者来不及带走藏书,古书街一时书籍充盈,战争年代萧条的古书街又呈复苏气象。但好景不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书籍再度流散,只有南方釜山国际市场、大邱有几处旧书店。大量书籍被搬到造纸厂,化为纸浆。待到1953年战争结束,左倾书籍全部遭到封禁,但旧书店又有复苏之态,据说一时街中尽是推着小板车出来卖书的商贩。然而时移世易,殖民时代的历史负面遗产被全面否定,老一辈学者相继凋零,加上战后及1970年代以来的废止汉字政策,都对古书业界造成很大冲击。除了少数研究者之外,能读懂汉文并消费古籍的群体几乎不复存在。 河东镐云,日本殖民时期,京城最有名的藏书家是藤塚邻(1879-1948)、崔南善(六堂,1890-1957)、今西龙(1875-1932)。前文已讲过今西藏书的去向,另外两位情况如何?1926年至1940年间,藤塚也在京城帝大工作,担任支那哲学讲座教授。2006年,其子藤塚明直将藏书大部分寄赠韩国果川文化院,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机构亦有其部分藏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崔南善长女被杀,长子死去,三子失踪,其藏书也遭遇战火,化为灰烬。南逃途中,崔南善仍不忘搜书。战争结束后,次子崔汉雄为宽慰父亲,多方筹资,到汉城各处搜集图书。数年后,六堂去世,部分新聚的藏书又再次流入市场。然而朝鲜战争之后的汉城古书店存续艰难,因为市场上书籍枯竭、读书群体锐减、经济状况糟糕。李同学译完此篇,也叹惋良多:“你看,当年已经如此。” 另外,还找到一篇关于李谦鲁的访谈,是2000年时任韩国岭南大学美术史教授的俞弘濬(后转任明知大学,又曾担任文化财厅长)采写,于了解通文馆历史大有帮助。看访谈上通文馆的内景,与我前日所见没有太大差别。有一段很令人动容: “一天我去裳岩山房拜访,老人用眼睛向我打过招呼后,翻阅着折叠的书页,不经意地说,经我照料过的古籍,它们现在正在照顾我老年的人生呵。” 此行真正见到的古书店虽然只有通文馆一家,但引起了我无限的兴趣。1925年秋冬,徐森玉到东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归途路过汉城,在冷摊购得朝鲜铜活字本《韦苏州集》,赠予傅增湘。此书不久被卖出,归今西龙所有。又为东京村口书店所得,售与小汀利得,最后来到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图书室。徐森玉当年逛过的“冷摊”,是否也在仁寺洞附近?或者在忠武路、明洞?我所窥见的知识与风景,必然只是极小的一隅,也会有不少误解。但与书籍、书店、研究对象的邂逅,却很值得珍惜,因为它们还会将我引至更纵深的所在。一向感慨,我们对于邻国的态度,出发点总在“寻找相同”,即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出发,寻找邻国与之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对日本如此,对韩国更是如此。很想在“寻找相同”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不同”,也是我再访韩国的动力。 2017年12月22日 【附记:感谢韩国延世大学丁晨楠女史惠赐河东镐《近代书志考类丛》一书扫描件,并感谢同门李ハンキョル先生不厌其烦介绍、翻译本文所用的韩文资料,激发我学习韩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