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 张 威 参加讨论

    b.中译外题材分布 
    中译外研究题材集中于中华典籍(主要是哲学思想)(50%),其他题材(如中医、军事、外宣等)逐步“升温”,增长幅度近年也超过典籍。 
    3.1.6 翻译类型 
    根据对翻译工作类型的划分,分为笔译和口译两类。笔译是翻译研究的绝对核心(占97%),口译研究凤毛麟角,新世纪自2002年首次设立项目(“英汉双向口译虚拟教学系统”)以来,迄今只有12项,数量及增长幅度均严重不足。 
    3.1.7 研究方法与策略 
    根据理论支撑、数据收集与分析手段等因素(穆雷2011),翻译研究方法分布见图5。 
    由图7可见,非数据特征的研究方法比例最高(文献整理、定性阐释两项合计67%),虽然定性与定量综合考察的思路逐步为人接受(14%),但基于客观实证数据的定量型研究依然难以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特别是跨学科方法比重很小(5%)。 
    
    3.2 讨论与总结 
    1)理论与实践并存,但“知”、“行”分离 
    首先,理论性研究虽然数量不断增加,但均为应用或验证分析,批判性思考不足,理论或概念创新更为少见,其突出表现是,虽然新材料(如军事、医学、法律文本)、新方法(如语料库)不断成为关注焦点,但由此衍生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术语依然匮乏。其次,理论与实践依然泾渭分明,二者紧密结合的研究为数不多,部分基于翻译实践的理性思考仍属指导翻译实践的操作规范层次,尚未上升至解释翻译现象、预测翻译发展的“纯”理性高度。 
    2)“体”、“用”兼顾,但“虚”大“实”小 
    翻译研究多关注微观本体性现象或属性(翻译性质、功能、过程、质量评估等),也考察翻译实践操作规范的形成与作用,但整体上仍局限于(甚至满足于)象牙塔式的学术探索,需求导向的宏观社会应用性研究明显不足(如翻译对文化要素传播及国家形象建设的影响、翻译市场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等),翻译研究的社会反拨作用亟待加强。 
    3)“现实”、“历史”交错,但“点”多“线”少 
    翻译研究的共时特征突出,热衷于翻译现象静态属性的阐释或证明,而对翻译活动的历史性解读、对翻译概念与规范演变规律的动态探索明显不足(如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多元阐释与应用),导致研究格局零散、无序,不利于对翻译现象形成系统而完整的认识。 
    4)主题多样,但“冷”“热”不均 
    翻译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既说明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也反映出研究关注程度的差异。一方面,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虽然利于形成研究的“规模效应”,有助于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但也容易造成雷同主题的“重复建设”,无益于提高学术资源使用效率,更不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4。另一方面,翻译批评、翻译市场、特殊领域或体裁(如中医、饮食、戏曲等)、特殊翻译类型(如口译)仍属“偏远落后地区”,对这些边缘地带的关注与扶持,既有助于对翻译活动的全面认识,也利于开拓翻译研究的新疆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