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引进来,30年后走出去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杜贤,1987年入社,亲历过上世纪80年代第一版“五大汉”医学词典的出版过程。 “那个时候是国家任务,目的是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学过来、引进来。”杜贤说,“而今天盛世修典,最重要的目的是走出去,展现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医学科技水平、展示医药卫生发展趋势,为学术创新和科技原创提供平台和支持。” 30多年前,中外交流匮乏。郑民华记得尼克松访华之后,外国人在上海街头走,小孩子们还会好奇地围着他们前后转。 1981年,郑民华读第一届法文班。选择法文班是因为觉得“国外是一个梦想之地”,“想知道国外到底是怎样的”。1987年,他去法国进一步学习。走前学校给他们放映法国的电影,放的都是类似《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童话故事;甚至还有人断言,“国外喝红酒打开龙头就能喝”。出了国才知道,很多是假的,但差距不可忽视。 尤其是医学。到了国外,才知道医院的空气是可以很清新的;病床是可以很舒适的;手术有电刀,检查有B超。 反观那时国内的手术室:没有电刀,做手术要比速度,因为快了病人出血才少;检查的机器老旧,很多征象看不清,疾病发展到哪一步还是要靠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触摸探查。 即使血液科医生王瑾在十多年后的1998年去法国,依然能感受到震撼。当她抱着像宝贝一样的第一版汉法词典和教科书去法国时,法方主任一见面就说:“5年前的东西,就早该扔掉了。”言下之意,医学知识更新快,要紧跟时代。 要与时俱进,要交流,首先要过语言关。 二医大开设法语班,是王振义坚持的。“很多人当时不理解,说这是‘洋奴哲学’。中国需要向所有的国家学习。我们不是说只有法语重要,德语、日语、俄语最好都会,但还是要有重点。我们学校第一外国语肯定是英语,第二外国语应该就是法语。法国的医学在18、19世纪备受瞩目,大量的‘医学第一次’都曾在法国诞生。”王振义说。 “法文班注重的不仅仅是用法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去法国医院进行临床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沈柏用说。 如今法文班教育模式日渐成熟,学生学业考核合格后将被选送至法国医院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一年;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在法国参与基础研究,获得法国的科学硕士学位。 1999年来,交大医学院共有260名学生考取法国住院医师,100名青年医生获得法国进修奖学金,38名学生获得法国生命科学硕士学位,加上见习、轮训和护士进修,前往法国学习进修的累计约700多人。同时,法国派出到交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实习和见习的医生也有200名,短期授课教授达250人(次)。 如今法国人来交流,惊叹中国发展之快。沈柏用现在回头看难免唏嘘:“法文班首届毕业30年,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同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