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边界移动与语法化(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38卷第 刘辰诞 参加讨论

    前文我们讨论过(be)going to 由表空间移动义动词演化到表未来时间义助动词的语法化过程,其语义层面的演变已在图2做过分析。由于(be)going to 是大于单词的结构单位,是跨层结构,其隐性边界移动的结果被规约化后,在形式结构上也会表现出来,被重新分析为一个功能词的形式gonna,于是在形式结构层面就发生了显性边界移动。如“I’m gonna be a rocket scientist when I grow up; You gonna like her”。will 演变到’ll 的过程也大致如此。 
    英语中的表达式 back of the house 本来是一个 N+P+N 结构([[back]of the house]),在人类认知规律的相邻原则制约下,使用者把这个结构的成分重新分析为 complex P+N([back of[the house]]),结构边界发生移动,结果使 back of 语法化为一个复合介词。 
    Lets 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显然 let us 的语义由于经历了语义结构的隐性边界移动(语义虚化),偏离了最初所承载的意义,语义结构边界的改变导致了形式结构边界即显性结构边界的移动: 紧邻的 let 和 us 融合为 lets,一个新的表达式由此产生(结构语法化)。到了方言中甚至出现了Lets you go 的形式。实词演变为词缀的语法化过程也不乏显性结构边界移动的例子,如: cild-had (OE condition of a child)→childhood; man-lic (OE likeness of a man)→manly。 
    汉语中跨层结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的显性结构边界移动现象俯拾皆是。例如“恨不得”在现代汉语中表“急切希望”义,无法将其作句法结构上的切分,即“恨|不+得”、“恨+不|得”或“恨|不|得”三种切分都不合适。而在古代汉语中,“恨不得”可以很清楚地作“(S)恨|(S)不+得”的结构切分(王灿龙2005)。“得”是实义及物动词,带有自己的宾语(由名词或动词充当),本义是“获得”,例如: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晋国”(《左传·僖公》)。“不”否定“得”字短语(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未然否定,也可以表示已然否定),如“得终其寿”(汉·王充《论衡》卷二)。然后,“不”和“得”字短语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句法单位再接在“恨”的后面。“恨”本义为“遗憾”。古代汉语中,如果要将“恨”的使因明示,常用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因前置,如“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另一种是使因后置,如“幸遇明师郑君,但恨弟子不慧”(晋·葛洪《抱朴子》卷十九)。所恨之因后置并为否定时即为“恨不 VP”,或者“恨不得 VP”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