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内隐认知:沉浸式语言教学的主要认知机制(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 郭睿 参加讨论

    2.2 内隐认知的特点 
    综合内隐认知的相关研究(Smith et al 1990;张兴贵2000;陶沙、李蓓蕾2002),我们可以明确,内隐认知的特点主要有:1.无意识性和自动性。内隐认知是主体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对刺激进行认知加工,其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提取运用,或者不能被意识到,或者能意识到但不能用言语清晰表达。这是其区别于外显认知的根本特征。2.非直接目的性。内隐认知主要是“伴随”获得,而不像外显认知那样把所获得的知识作为直接目的。3.经济性。因为是在无意之中自动发生,所以内隐认知几乎不占用认知资源,而且可以对很多刺激同时进行加工。4.情境依赖性。内隐认知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其产生影响也是因为受到类似情境的刺激。此外,内隐认知还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等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意识的参与是一种连续性存在,与其说个体“意识”有没有参与,还不如说“参与得多还是少”更恰当些。因此,在具体认知活动中很难将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明确区分开(Mathews et al 1989;杨治良等1997)。或者说,认知活动或任务的完成是两种认知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是主次有别。 
    2.3 内隐认知的结果:内隐知识 
    由内隐认知获得的知识,一般称之为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内隐知识很难以逻辑化的符号形式来表征,一般不能以常规的教学形式来传递。它总是与具体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认知主体对具体问题或任务情景的直觉把握。在语言教学领域,内隐知识是指尚未被语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尚处于缄默状态、但能对言语交际产生巨大影响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是存在于其对言语特性感悟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言语系统。从横向上说,内隐知识不仅存在于教师和学生等个体之中,还存在于师生言语交往过程中和言语教学材料中;从纵向上说,内隐知识可基本分为“无法意识到”和“能意识到但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述”两个层面。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并相互作用,部分可以相互转化。内隐知识无存储容量的限制,镶嵌在言语交际主体或情境要素中。正常的言语交际,仅有外显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有相应的内隐知识作为基础。 
    沉浸式语言教学中学生掌握目的语的认知特点 
    沉浸式语言教学是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不仅要学一般意义上的目的语课程,而且还要用目的语学习其他课程,比如科学、社会、历史、地理等。与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即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目的语的词汇和语法等)不同,沉浸式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从整体上呈现了无意识性、自动性和非直接目的性等特征。 
    3.1 目的语的大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自动掌握的 
    有关目的语的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显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性知识和如何发音、如何遣词造句等语法和语用的规则等;一类是内隐知识,表现为有关目的语的观念、感觉、经验、体验等直觉性知识,主要包括语流中的连续变调、词重音、句重音,用不同的发音区别语义等;阅读过程中如何从语境中快速准确地把握未知词汇的含义;凭感觉判定某个语言形式是否合乎规范、感受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信息等;语用方面大量无法明确表述的“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插话、采取什么方式、说什么样的话”等隐含性规约(implicit conventions)。这类内隐知识表面上看不到、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且随着交际对象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灵活而又复杂,也很难清楚描述。只有通过不断接触、感知和使用,学生才可能把握并自如地运用。 
    每个人的无意识都蕴藏着丰富的个人经验和心理资源,有巨大的整合、感悟和意会的能力,可以对很多信息同时进行潜在加工和存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具体知识,但与此同时也在接触呈现各学科知识的目的语,以及教师和同学输出的目的语。也就是说,在有意识地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在无意识中自动“感知”和“觉察”着各种形式的目的语,并在潜意识中利用以前所积累的经验信息对其进行整合、感悟和意会,获得其所蕴含的规则和意义。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社会课上碰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这个句子。其中“随着”是生词,学生可能不明白,但知道句子中“经济”和“消费”是两个变化的情况。如果在数学课或物理课上再次遇到(如“随着池子里水量的增加,水底的压强会越来越大”),学生就会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再加上教师的手势、具体实验等情境因素,学生慢慢就会在潜意识中明白“随着”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可能无法用言语清楚地描述,但可以使用。这就属于无意识认知,表现为直觉、顿悟和酝酿效应等(周治金、杨文娇2007)。“幕后”是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整合能力和联想能力在自动发挥作用,并且是在不断接触目的语的过程中自动进行和完成的。正是通过这种“前台”持续不断接触和使用目的语、“幕后”内隐认知高速运转的方式,不仅有关目的语的内隐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可以外显的知识不断被学生所理解、掌握和运用。很多研究(Sternfeld 1989;刘祥福、蔡芸1997)都证明,这种内隐认知的结果———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比传统的外显认知要好,而且还不会影响其他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 
    3.2 有关目的语的知识主要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师生潜意识层面 
    语言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其特殊性就体现在它一方面遵循学习过程的规律,另一方面,它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难以用语言清晰完整描述的直觉性知识,也即是一种内隐知识。(杨金鑫2003)沉浸式语言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在持续不断地全方位接触目的语的过程中,通过无意认知所获得的目的语知识往往先于教师对它以规则的形式所进行的清晰表述,属于内隐状态的知识。这其中一部分有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教师的点拨上升为外显知识,其余部分则可能永远都处于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