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隐喻吗(1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38卷第 牛保义 参加讨论

    这句话的构式义“他啃冰棍像刷牙”是对“他啃冰棍”动作方式的描写。说话人先做出“他啃冰棍(P)”的判断,后将“啃冰棍”当作是“刷牙”,做出“他在刷牙(Q)”的判断。因为“他在刷牙”是对“他啃冰棍”动作方式的描写,因此我们认为说话人先感知的是整个动作“他啃冰棍”,后感知的是动作的局部特征———方式(像刷牙)。按照徐盛桓教授的观点,说话人对事件的感知是先感知整个动作,后感知动作的方式,语言材料的感觉组织就应是先说命题P(知道的……),后说命题Q(不知道的……)。这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隐喻思维的拓扑性质。 
    5.结论 
    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框架内探讨汉语“知道的……不知道的……”句子的认知机制。研究认为,“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一个以“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为关系词语的、表示“P像Q”意义的复句。这一复句的语义是对相关人或事物、动作或事件特征的描写与刻画,其认知机制为隐喻。我们发现,这一隐喻的具体操作为“将源域里Q的特征投射到目的域P上”;触发因素是说话人对相关人或事物、动作或事件某一特征的惊异感; 必要条件是发生在源域里的隐喻预设。 
    “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的隐喻操作具体表现为一种隐喻推理。首先是源域里的推理,即根据动词“以为”所做出的隐喻预设; 然后将源域的推理投射到目的域,令P获得了Q的某一特征; 最后是结合源域里的隐喻预设和目的域的投射结果做出新的推理———P像Q。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可简单图式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