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 ”小说家王威廉在新作《生活课》的某一篇章中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薇依《重负与神恩》中的这句话。在我看来,长于思辨和灵魂叙事的王威廉,其小说创作中一直贯穿着他的“重负”与“神恩” 。重负,即个体生命在粗粝的世俗生活、城市化浪潮和时代洪流中,所背负和领受的境遇;这些境遇又是如何反哺和反扑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神恩” ,则是人类所守护的精神国度,理念、意志和“一切上升的必将汇合”的信仰。 收录了11个中短篇的《生活课》延续了王威廉这种“重负与神恩” 。无论是奔走于城市、努力想融入此地的外来客( 《父亲的报复》 ) ,还是与鲨鱼对话来确认自身存在的人( 《鲨在黑暗中》 ) ;无论是住在胶囊旅馆中执著等待的女孩( 《胶囊旅馆》 ) ,还是怀揣着厚重往事的列车旅人( 《绊脚石》 ) ……王威廉都以一种深入人物和时代的耐心,体味着他们的重负和神恩。 存在之问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有一首著名的诗《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脸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花瓣数点。 ”这两句诗可视为是现代城市的写照,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和身边的人追赶和推搡着;我们也像地铁一样,沿着特定的轨道运行,在不同站台停靠或换乘。在昏暗的地下铁里,一张张面孔多么相仿,而又多么孤独。在广州这座城市生活多年的小说家王威廉一定有过无数次这样的时分:在拥挤的人群中辨认着自己,又仔细区别着“数点花瓣”之间的不同。人因什么而存在?人又如何确认自身的存在?我想,不止小说家,只要灵魂尚未麻木,这样的问题就会在不同时刻、不同场景敲打着几乎所有人。 王威廉曾说,“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几亿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经受着冲击,这是多么壮阔的一件事! ”在这壮阔、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存在着实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生活课》中收录的第一个短篇《父亲的报复》就十分具象地描绘了一个外来移民的妥协和抗争——他的妥协是为了生计、为了真正融入广州这座城市,他努力学习勤谨工作,像本地人一样讲粤语,是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的活地图。他的抗争则是为了内心对自我存在的认同。我认为王威廉的这篇小说展现了一种圆熟的层次感,将一个父亲的形象以及他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复杂感情展现得极其真实和充分。一个来路模糊的人,如何确认自己在异地的身份;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如何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是所有移民面临的问题,也是这个城市化加剧的时代不可回避的存在之问。 在《捆着我、绑着我》中独居的青年男子则通过被捆绑来获得存在的快感,“你只是一个对生存过分敏感的人,你需要的生存是真实可感的,就像绑紧你的绳子” 。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重负”和捆绑,人是否会陷入虚无和不知所谓的庸碌?王威廉的小说不止一次涉及这个危险的命题。而从古老的希腊哲学那里,存在之问,就一直困扰着世界上最智慧的头脑。王威廉的小说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获得了哲思这种珍贵的品质。这也严苛地考验着一个小说家的勇气和智识。 《生活课》这本小说集,王威廉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的答卷,同时也能看到他“对存在的勘探、对理解的追求”并未停滞,这让我对他的写作始终保持信心。 中国小说家的城市课 毋庸讳言,现当代大多数中国小说家从中国传统、悠久的农耕文明中汲取了诸多养分,在文学中塑造了较为成熟的、纷繁复杂的“乡土中国”的面貌,但很多小说家对现代转型期的城市、城市生活的书写相对隔膜,着墨也较少。在巨型城市急速崛起、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日中国,小说家们亟待修习的“生活课”也许就是“城市课” 。 从这个意义而言,王威廉的小说集《生活课》是当代中国城市书写的一个完成度较高的样本。他将视野聚焦于现代城市生活,他笔下奔走往来的,全部是现代都市中小人物。他们中有清贫的租客( 《全世界受苦的人》 ) ,有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的文学青年( 《云上,青春》 ) ,也有目睹他人投河而无计可施的小职员( 《无据之夜》 ) ……王威廉写出了他们的现实困境,也写出了城市生活中个体孤独、荒谬又渴望有所依着的复杂心绪和生命经验。他还在小说中引用了加缪的话:“要生存下去,生存到想哭的地步。 ”如果说在前辈写作者余华他们那里,生存就是《活着》那样的隐忍和承受,那么,在王威廉这一代小说家这里,生存应该更加接近这个时代的内核——当众多事物被现代科技规训、被传媒驯化,我们如何甄别真实世界和生活的真实? 让我们回到与这本书同题的篇章—— 《生活课》 。一对城市中普通的小夫妻,因为饭后谁洗碗而引发了矛盾,这看似日常,甚至有点俗气的片段,被王威廉写得风生水起,就像发生在隔壁厨房。小说的结局也很巧妙,穿凿着人内心世界的微妙幽暗,那不可捉摸、不可承受之轻往往存在于毫无逻辑的日常生活中。这是王威廉对城市生活的片段领悟,也是他对世故人心的一次探问。我们亦能看到,他在《书鱼》 《天使沉默》等小说中有更高的追问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 《生活课》一书的封面和封底选用了作者自己拍摄的照片,人影憧憧的、幽暗的地下铁。这也许与庞德的诗有某种暗合的气质,但更多的是属于王威廉的个人气息。在现代城市中,我们负重前行,但我们的心灵并未被磨损而退化,我们沐浴着文学给予的神恩,并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那地铁远处的光亮,那地面上灼目的日光;还有,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接近某种伟大没有边际的东西”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