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杨莎妮、陆秀荔专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江苏文学(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9月22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基地联合主办的“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杨莎妮、陆秀荔专场在泰州学院举行。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鲁敏,泰州学院校长温潘亚,泰州市文联主席刘仁前,泰州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申明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申霞艳,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丛治辰,《光明日报》文化周末文荟版副主编饶翔,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炜,泰州市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泰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卫彬以及青年作家杨莎妮,陆秀荔等参加了活动。本次对谈活动由申明秀主持,5位评论家针对杨莎妮、陆秀荔的作品发表各自看法,并与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
    杨莎妮
    “我坚持写作,应该说是为了自由,在现实生活比较无力的时候去寻找思维上的自由。在我的作品里,世界不是眼前唯一的世界;多个世界平行、交叉、交错。这可能就是我通过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我期待自己一直能做一个新秀,在写作中保持着创新的品格。”
    杨莎妮(1979.6-),女,就职于南京民族乐团,主要从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七月的凤仙花》,作品散见于《青春》《红岩》等刊物。曾获第二届“朵上·一首好诗”诗歌奖。
    陆秀荔
    “作家就是作家,应该忽略颜值跟性别。我在所有的作品当中,也努力淡化女性的角色,尽量使用中性的叙述者身份。我也绝对不是一个传统的纯粹的乡土作家。而且小说中的乡土是有区别的,有的乡土可能是沃土,可以滋养你,但也可能把你陷进去。这两年时间少,短篇写得也少。其实,写小说挺痛苦的,写散文比较舒服,在写散文时,我觉得可能受古典文学影响比较大。”
    陆秀荔(1981.7-),女,笔名陆兮兮,就职于泰州市委政法委办公室,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秋水》,散文集《此间的少年》《外婆的柏拉图》《仲夏六记》《市井人物速写》等。在《钟山》《雨花》《小说界》等发表散文及小说多篇。曾获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二等奖,泰州市稻河文学奖,泰州市“黑松林杯”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金泽杯”文学大奖赛一等奖。
    评论家点评
    申霞艳:杨莎妮的《七月的凤仙花》抓住了现代生活普遍而又典型的特征,表现城市日常生活中最为微小的事情。这是70后作家的共性,他们往往把笔触转向个人、自我与内心。而杨莎妮在这一方面有着出彩的表现。比如《茶树菇鸽子汤》中用鸽子来象征类似情敌的角色,这是很新颖的。这种对生活入微的发现突显了杨莎妮身为女作家的敏感和敏锐。《七月的凤仙花》中细碎的自我生活以及烦闷情绪大多都能从作家自身经验里捕捉,那么作家能不能超越自我经验进行写作?女作家往往在家庭纠葛和情感方面写得较为突出,但超出这个范围,到了公共空间,有时便会捉襟见肘。身为青年作家,在力图突破自己的写作时,应当与现实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接触和碰撞。而杨莎妮的很多小说抓住一些像梦一样飘忽不定的思绪,写成短篇可以,如果写中篇或者写长篇,便支撑不起这个体量。因而我希望杨莎妮以及像她一样的作家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展开自己的书写。
    再来谈谈陆秀荔。她的小说《蟹爪兰》对生活有着非常深邃的把握。小说中有一个年龄较大的环卫女工,家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生活非常节俭,但儿子要带儿媳妇回来吃团圆饭时,她决定买一盆蟹爪兰。然而她却在儿子回来之际遭遇了车祸,丧失了说话能力。肇事者是她的儿子儿媳,儿子没有认出自己的母亲,于是决定逃跑,并说出了他家因为父亲出车祸导致家庭贫困的历史因由,故事到这里结束。从小说技巧来看,写作颇为成熟。在大年这一天女主角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转变,而悲剧的合理性在于他儿子,因为他们家以前有过这样的遭遇。虽然作者没有继续交代,但女工的命运已经可想而知了。这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勇敢碰撞以及对于命运悲剧的深刻展演。此外,陆秀荔着力关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式各样的人、故事以及人生,三五两笔,把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描绘出来。不同于陆秀荔,杨莎妮则更关注个人以及无意识、梦境。从她们两人,我看到了江苏青年作家写作的兴趣点与多样性。
    丛治辰:将这两位作家的小说放在一起来读,会产生一种奇怪的阅读体验,原因在于两人写作的差异性。杨莎妮的小说看上去立足于都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与生活仍有较大距离,有些故事非常诡异,颇具现代戏剧化风格。而陆秀荔的小说则相对平淡,甚至是散文化的,完全可以当散文来读。
    杨莎妮的一些小说在叙事方式、风格方面,与村上春树的中短篇小说颇有相通之处。后者的小说有一种冷酷的撒娇腔以及诡异的现代小说之美,他的内心与现代生活永远存在着隔膜,而他力图写出这个隔膜的同时又不希望把它写得过于透明,因而书写便带有离奇性和戏剧性特征。杨莎妮小说集前半部的很多作品也体现出这种特点,那么个人现代生活的荒谬就由此表现出来了。《茶树菇鸽子汤》很短,结尾有些阴冷,女性冷漠内心下小小而恶毒的涌动在叙述当中展露出来。《从葬礼开始》是一篇讲述偷情的故事,对人隐匿的心理有着冷静而睿智的透析。在类似这样的故事中,杨莎妮力图探讨人心里的小秘密,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的人性上的小龌龊,但通过杨莎妮传奇化的表达让它变得极为惊悚和突出。再向内看,杨莎妮的小说又与中国古典的神鬼传奇有丝丝联系,但她讲述的是现代和后现代的故事。利用这些传奇,她把现代社会的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当下人心灵的荒芜程度。
    读陆兮兮的小说,会让人感觉到有些许“麻烦”,一方面,小说对读者有着高要求,要求读者进入较为抒情化的氛围中;另一方面,小说显明的地域性特征和风俗描写会让读者产生陌生化的阅读感受。作者将对泰州兴化本地民俗的细微描绘和对普通生活场景的迷恋集于小说中。这种用风俗架构小说的写作手法,对于小说家细节描绘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另外的问题,即因为过于描绘和抒情,便经常蔓延掉情节。汪曾祺的很多小说也是这种慢腾腾的叙述语调,情节也不会太紧凑,而他的小说能够引着别人读下去,就在于文字流露出来的抒情氛围被非常好地营造出来,因此,我觉得陆兮兮风俗化的描绘中,抒情的氛围可以再浓郁一些。此外,陆兮兮也有一些非常怪异的小说,比如短篇《巴洛克在黎明前死去》,不同于风俗化小说,这是与杨莎妮的相似之处。
    饶翔:我认为杨莎妮写的是一种都市童话。小说集里有几篇带有青涩味道的作品是我非常喜欢的。其中一篇是这样的,小姑娘处在高考倒计时的关键时期,但心情焦虑烦躁,无意间走进一个咖啡屋,结识了会做各种蛋糕的男孩子,后来她跟男孩子表白。而碰巧的是男孩也拥有着唯美的梦想,即无论经营如何惨淡,也一定要坚持到梦中那个女孩子来到咖啡馆之时,以这样类似童话的故事来写她生命中首次被男性拒绝的经历,同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的失败看起来不都像一个童话吗?在这个意义上,杨莎妮是一个都市童话的书写者。杨莎妮艺术感觉非常好,她不仅是小说家,也是一位扬琴演奏家,基于这种音乐修养,小说所呈现的艺术感觉很好,有一点新感觉派的味道,但现在大部分作品都是短篇,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不够过瘾的感受。因此我希望杨莎妮能够在叙事方面有所推进。怎样把记忆经营得更好、更丰富一些?这是我对她的一点期待。
    陆兮兮的写作可以归入里下河乡土文学写作脉络中。她的《秋水》让我挺惊喜,有着青春忧愁,有着乡愁,也有着面对大千世界的复杂态度,非常详细地写出了80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成长史。与此同时,也加入了环境、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包括里下河故乡的水、山、林,风俗以及精神层面。而陆兮兮没有一味地写乡愁,也表达了对青春的哀叹、对文明的哀叹。实际上,一方面在重温他们这一群人逝去的记忆,另外一方面也在力图重新建构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是可喜的。他们开始建设的那种社会,跟我们现在的主旋律也同频共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故乡一草一木不说话,可是它们却有情有谊,作者坚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被展露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倾向。但陆兮兮的小说也存在一个问题,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给人的印象都比较浮浅,都被淹没在缓慢抒情的语调中,造成平缓的阅读感受。虽然也可以说是作者的美学追求,但从长篇小说角度来看,仍然有些许缺陷。此外,主人公的设定颇有些“玛丽苏”的味道,一直有人爱她、帮助她,因此一路走得特别顺利,这样的人物设定,也是我比较怀疑的一点。
    叶炜:把这两位作家分在一起讨论可能是巧合,但恰恰也反映了江苏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可以用两组对应的词语进行描述,苏南苏北以及城市乡村。苏南小说给外界的印象是缜密、细节丰富,且杨莎妮的取材基本上都来自城市,从小说也看不出具体地方。但陆兮兮不同,确实有着很显明的泰州兴化的地域特色。
    杨莎妮小说里有着大量关于美食的内容,烟火气质浓郁。此外,她关注男女之间的小情感,尤其在写女人隐秘心理方面颇为出彩。事实上,在写男女情感方面,女作家是很具优势的,细腻而敏锐,就像刚刚提到的《从葬礼开始》,在不动声色中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偷情。而我特别欣赏《冬日静》,小说把男女之间的偷情写得很美,把偷情和美结合起来是很吸引人的。而且这篇小说中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我称之为“南方的聊斋”,吸收了聊斋中神秘的元素,可见杨莎妮在运用中国古典文学资源方面比较成功。小说里也有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茶树菇鸽子汤》这篇小说,买鸽子杀鸽子的过程写得还不够极致,那么达到的效果也就有限。此外,对于结尾的处理也值得一说。像《从葬礼开始》的结尾,写女人感到恐慌以及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有些多余,可以重新构思一下。
    80后敢写长篇是很有雄心的表现,但仍然建议陆兮兮可以先将长篇稍微放一放,因为对于年轻作家而言,长篇费时,难度也较大。鲁迅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句话是值得好好琢磨的。而陆兮兮的选材都不错,同时也能写出问题比较极致、深刻的层面,像《蟹爪兰》《巴洛克在黎明前死去》。陆兮兮的写作有一个特点——写实,而她的语言又很幽默,同时也很干净。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作品分为技术品和艺术品。所谓艺术品,就是作品写得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但技巧是要有的,只不过隐于作品中,以后可以从这个角度斟酌一下写作的取舍。此外,小说的主题不宜太明朗,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有时越模糊反而能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像《巴洛克在黎明前死去》,作者自己对主题加以阐释反而剥夺了读者思考的空间。陆兮兮的散文也颇让人称赞,思想表达得很自然,《1988年度红豆棒冰》《外婆的伯拉图》都是不错的作品。但散文标题写得太实了,可以适当做虚一点的处理。
    周卫彬:读杨莎妮的小说,会感觉到非常惊艳,同时也有些惊心。因为她的小说不仅情节动人,而且还带有人生几度秋凉的寒意,这源自作者对现代人生命本身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境遇的理解。《大桥》写人生的无常,《茶树菇鸽子汤》写女性隐秘心理轨迹,虽然叙述逻辑上可能存在某种空缺,但能产生让人瞠目惊诧甚至于颤栗的阅读效果。有时杨莎妮会将小说进行降温处理,将生活的某些伤口撕裂给人看,同时又不是一种麻木的呈现,而要是将生活的平庸和寒冷变成可以玩味、自我消解的东西。杨莎妮的小说有的写真情与假意之间模糊的界限,有的写人和鬼之间的欲望,本来都会使人产生荒诞之感,但却都被作者叙述得非常饱满,一波三折而又张弛有度。杨莎妮通常是在虚构夸张的变形中寻找飘浮不定的人生走向,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不露痕迹的质疑。她小说的形式感比较强,因此我提一个建议,在个人经验、现实生活与小说创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胡适在点评张爱玲时说的:“平淡而近自然。”以最淡的笔调来写最生动的情感。
    陆兮兮的《秋水》是一部成长小说,注重表现一群里下河农村少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农村少年成长为城市青年,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因为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生各种事件的磨砺,使得他们形成迥然不同的面对世界的方式。这部长篇小说表现了陆兮兮的野心,即力图描绘八十年代乡村少年的群像。从整体而言,这群少年在面对现实时带有理想,从彷徨到适应,最终在现实洪流中加入了成年人的行列。《秋水》没有那种少年愁绪的泛滥,也没有风花雪月式的滥情,而是书写一部少年的心灵史,完成对成人世界的弥合。少年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破灭过程中的挣扎、困惑和迷茫往往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实际上,这是传统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心境,也包蕴着如何安放、建构精神家园的思考。此外,《秋水》的结构可以更严谨一些,适当把一些细枝末节去掉,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