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对本土文化的心灵倾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雷达 参加讨论

     在西部,有一些潜心本土文化研究的学人,他们涉猎的领域非常广阔,诸如敦煌学,西北民族史,宗教史,田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古乐舞,服饰演变史乃至“花儿学”等等,其中每一门都关乎文明发展的深邃内涵和独特价值。他们的性格似乎也颇为奇特,像哺育他们的那片土地一样质朴而又神秘。他们对本土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眷恋,于是,痴迷既久,往往自成一家,能发人之所未发。甘肃中年作家兼学者雒青之,便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位。
     1997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前夕,《百年敦煌》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过。10年后的今天,作者在广泛听取了读者意见,重新深入研习思考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删节、补充和修改,由上海三联书店再版。
     我认为,《百年敦煌》是一部富于文学性的、严肃的学术著作。它对发生在历史转型期的敦煌学研究及其种种思潮,有着中肯的评述。对涉及敦煌学的中外人物,如果就事论事,或者从一般感性去认识,恐怕难以跳出旧的窠臼,作为出生于古丝绸之路的本土作家,雒青之特别醉心于敦煌学,他对敦煌、对亚洲腹地的中国西部格外钟情,对弄清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学发展中的地位等专题产生了难以遏制的激情,并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创作动力。雒青之个人的丰富阅历和学术积累,对于本书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敦煌》是雒青之迄今为止最主要的作品,无论取材,谋篇,说理,都超越了他以前的视界。此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材料,以个性很强的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论述了敦煌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并对涉足于斯的中外著名敦煌学家逐个做了动态评价和褒贬,对长期以来形成定势的某些论点,也试图进行质疑和甄别,从而提出他自己关于敦煌学的某些论点。由于此书采取异乎寻常的批判式阐述角度,又一反常规性思路,初版后的文坛内外激起了一些涟漪,并在敦煌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论,毁誉不一。问题主要集中在斯坦因、伯希和,还有王道士的评价上。雒青之认为,评判王道士应注意特定的历史语境,应该拨开历史阴云的笼罩,还原这个小人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功过。他还认为,以现有的资料,应该摘掉斯坦因和伯希和两个人头上的“强盗”、“间谍”的帽子。在我看来,斯坦因等人的文化属性不应该是单一的,政治性因素、侵略性因素不是他们属性的全部,他们必有其作为科学家和世界级大考古学家的超越性的一面,后者也许更能显现他们生命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雒青之的观点不无道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发现、考证、传播敦煌文明方面,在施加影响以在世界范围内创立敦煌学并使之成为显学方面,他们确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严格说来,雒青之还只是个业余的研究家,一个边缘文体的写作者。他的作品很难归类,每本著作都杂糅了学术专著,评论,传记,散文,研究报告,以及人物特写等多种文体的特点,融论证、记叙、探微、思辨、抒情为一体,可说是一种杂交性的边缘文体,应以“文化评论”泛称之,但都非常好读。比起某些空洞、玄虚而又貌似庄严的“学术巨著”来,《百年敦煌》这样的作品给人的教益反而会更多。雒青之对敦煌百年发展历史的评述,是历史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和艺术学的统一。
     千年的敦煌依然年轻,百年的敦煌学依旧方兴未艾,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作为华夏文化和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的交会点,被称作“亚洲十字路口”,在今天依然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融合力、再生力,它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雒青之在这个“十字路口”,书写了他对历史的敦煌和今天的敦煌学的考释和反思,抒发了他对悠久文化宝藏和伟大精神传统的深情,这自然是富有价值的。
     (《百年敦煌》雒青之/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4月版定价:32.00元)
    原载:《文学报》2007-07-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