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我们选择的真相”——《亨利八世》中历史的形成与传播(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 陈星 参加讨论

    相较于莎士比亚其他历史剧,《亨利八世》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再现相对较少,主要通过“台上的绅士、朝臣们聊起未在台上展现的事件”(17)这种转述形式,从侧面表现历史。这些“旁人言事”的场景让细心的观众注意到,所谓“事实”往往只是二手甚至三四手消息。实际上,作者让“旁人言事”场景贯穿全剧,几乎每场中都有这样的谈话,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我们基本是通过别人的解读来了解历史。”(18)因此,与其说该剧敷演历史事件,不如说它将修史过程搬上舞台,因为不论是剧本取材的霍林舍德(Raphael Holinshed)《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England,Ireland and Scotland)和福克斯(John Foxe)《殉教者书》(Acts and Monuments),还是其他史籍,或是该剧本身,其本质都正是“旁人言事”。与此同时,作为一部恳请观众把“故事里的人物/当做真人看待”(开场白:25-27)的历史剧,该剧在带着观众穿越时空、贴近历史人物、将“那时那地”当成“此时此地”之时,又用剧中频繁出现的议论场景不断提醒着观众:即使少了时空阻隔,我们也依然只能通过旁人之口获知事件,看真相依然如雾里看花。
    这些“旁人言事”的场景,有的还直接展示了言语如何扭曲事实。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台上伍尔习在沉思、踱步,诺福克等则躲在一旁观察、议论。之后,亨利登场,问他们是否见到过伍尔习,诺福克便报告:“陛下,我们站在这里看他;他的头脑中有奇怪的骚动:他咬着嘴唇,不时的惊动;突然停步,注视地面,然后把他的手指放在他的太阳穴上;急步的向前跳去;然后又停步,用力地捶胸;立刻又举目望月,我们看着他做出许多顶奇怪的姿态。’”(3.2:112-120)从莎士比亚在其他剧作中对表演方式的点评来看,他不会像诺福克描述的那样设计伍尔习的举动。莎士比亚经常在自己的剧中嘲讽及批评程式化与夸张的表演方式(19),而诺福克口中的伍尔习恰恰吻合莎士比亚的批评对象。作者安排这段描述,显然饶有深意。
    此外,诺福克口中的伍尔习似乎显得胆战心惊、忧心忡忡:对他的描述与其他莎剧中关于人物内心恐慌或是黯然神伤的描述高度相似。(20)可是,同一幕同一场中,在诺福克向亨利报告之前,伍尔习却有如下独白:
    被废的王后的侍女?骑士的女儿倒做起了女主人的女主人?王后的王后?这支蜡烛的光亮不够,必须由我来把它夹灭,它才会熄灭。我知道她品德很好,配当王后,这又怎么样呢?我还知道她是个热衷的路德派呢,她对我们的事业是有害的,不应该让她成为我们那倔强的国王的心腹人。
    (3.2:95-112)可以看出,与其说伍尔习惊惧忧虑,不如说他感到恼火;从这段独白还可推测,他远非束手无策,而是自信果断,要左右政局:“这支蜡烛的光亮不够,必须由我来把它夹灭,它才会熄灭。”(3.2:97-98)这狂妄的语气表明,此时的伍尔习依然不可一世,不像诺福克形容的那般忧惧。由此可推测,在实际演出中,伍尔习的舞台表演动作应该明显有别于诺福克的描述。
    因此,第三幕第二场安排观众先亲眼看伍尔习的举动,再听诺福克的口述,若他们察觉到两者间的差异,便能体会到“言传”偏离了“事实”。可以说,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心,诺福克对伍尔习的描述便是在编排一部名为“《伍尔习》”的“历史剧”。从“还原”历史的真实度来说,这部“《伍尔习》”与莎士比亚和弗莱彻的《亨利八世》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在观看诺福克编的这出“历史剧”时,观众有机会先“亲历历史”,可以发现经过言语再现的伍尔习,不仅言行举止甚至心理状态都同真实的伍尔习大相径庭,也由此明白言语描述如何歪曲真相,看清“语言引得我们误叙事实,自欺欺人”(21)。如果连刚刚发生的事件都不能准确转述,百年甚至千年前发生的事件的命运则更可想而知。这段“旁人言事”,一方面向观众说明历史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在言传中失准失真的过程,一方面也暗示他们,他们正观看的这出《亨利八世》从语言记载的历史中选材,再将文字记述的历史搬上舞台敷演,其实也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