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梭罗的宗教观及其《瓦尔登湖》(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孙霄 参加讨论

    四、复活与新生
    在基督教文化体系中,有相当多的经文来讲耶稣基督的“复活”与“新生”,可见其重要性。《新约·约翰福音》说:“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23)这就是说,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获罪,便有了死亡,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门徒受死而使人有了复活的可能。虽死而能复活,复活的同时获得新生,基督教文化的此类说法无疑对人构成了永恒的吸引力。基督教文化甚至将“复活”事件看作是稳固信仰的根本,《新约·哥林多前书》明确指出:“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也灭亡了。”(24)那么,复活与新生之说在基督教文化体系中到底价值意义如何呢?经文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就在耶稣即将受难的前几天,耶稣说了下面的这段话:“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25)耶稣用了一个生动的隐喻,来说明其对生与死的辩证认识,一粒麦子要结出更多的子粒来,就不能不经历破碎、裂变乃至死亡,这个过程的终结却意味着新的生命(即“新生”)的开始。死亡与生命本来是相互对立的,在这里又奇妙地成为一种相互的补充与前提,死亡的存在恰恰是对生命的见证与肯定,而生命要通过死亡来确定其价值,死亡也同时成为生命的起点,没有死亡便不会有新生命的出现与成长。
    “复活”与“新生”作为重要的基督教文化观念深刻拓展了梭罗的生命视野,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岁月里,他无数次地见证了大千世界以及“我”的复活与新生的生命景象,并怀着欣喜的心情来诗性地描述正在发生的一切生命奇观,而支撑这些文字诗性建构的正是基督教文化观念。请看下文梭罗对于春天景象的描述,以及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春天的第一只麻雀!这一年又在从来没有这样年轻的希望之中开始了!最初听到很微弱的银色的啁啾之声传过了一部分还光秃秃的,润湿的田野,那是发自青鸟、篱雀和红翼鸫的,仿佛冬天的最后的雪花在叮当地飘落!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历史、编年纪、传说,一切启示的文字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人类的生命即使绝灭,只是绝灭不了根,那根上仍能茁生绿色的草叶,至于永恒。”(26)这些文字见于《瓦尔登湖》的最后一章《春天》,以四季中的“春天”来结束全书,可见这是梭罗的精心安排,春回大地是时间的复活与新生,同时也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体的复活与新生的时节,万物复苏,大地一派欣欣向荣,这个时间更预示着人的复活与新生。梭罗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小草、小溪,以及青鸟、篱雀和红翼鸫等这些生命体在经历了死亡(严冬)之后,向死而生,在春天终于复活。重新复活的生命是新的生命,它给人一种透彻的生命气象,故此梭罗不由得感叹,“这一年又在从来没有这样年轻的希望之中开始了”。这个段落与其说是梭罗对自然世界中生命体的复活与新生的描述,毋宁说是对人类的复活与新生的隐喻式的言说,而其话语的背景是整个基督教文化。
    在梭罗看来,时间的复活与新生并不限于四季,昼夜交替也是时间的复活与新生,而这样的时刻更预示着人的复活与新生,明乎此也就不奇怪梭罗为什么会对“黎明”和人的“苏醒”致以虔诚的礼赞,因为它们都是复活与新生的见证。梭罗以诗一般的语言,来叙述他从黎明和人的苏醒中获得的启悟,“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27)。每天都是新的,都是人的一次苏醒,都是人的一次不同程度的复活与新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人才能真正把握基督教文化精神。诚如梭罗所言:“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的。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28)从《瓦尔登湖》的文本来看,梭罗对《圣经》了如指掌,对复活与新生的典故运用自如,而且对经文的化用也是不着痕迹,这无疑使文本增加了超越文本自身的深度与厚度,这也证实了《瓦尔登湖》与《圣经》有着很深的渊源。
    “复活”与“新生”这样的基督教文化观念对梭罗而言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它们不仅影响着梭罗的生命视野,而且使梭罗对那些生命奇迹充满了言说的冲动,我们从中不难感受到梭罗对于复活与新生的坚定之心。就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梭罗还不厌其烦地讲述了一个在苹果树木中沉睡达六十年之久的爬虫“复活”与“新生”的故事,而他认为:“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之后,谁能不感到增强了复活的信心与不朽的信心呢?”(29)梭罗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说明,有信仰的人终究会获得新生。而我们要说的是,在完成散文巨著《瓦尔登湖》的时刻,梭罗何尝没有获得文学意义上的新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