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莫斯科VS彼得堡——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双城记”(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文艺》2014年第 王宗琥 参加讨论

    5、别林斯基:对立中的统一
    19世纪另一位大文学家别林斯基于1845年也发表过一篇关于两个都城的特写,叫《彼得堡与莫斯科》。与赫尔岑的中立客观不同,别林斯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彼得堡的倾心:“人们习惯于认为彼得堡是一个建立在沼泽地上、甚至是建立在空中的城市。很多人严肃地使人相信,这座城市没有历史圣地,是靠木桩和图纸建立起来的。这些观念如今已显得过时,是时候摒弃它们了。的确,这些观念有对的地方,但肯定有很多谬误。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作为新俄罗斯帝国的首都来建立的,说彼得堡没有历史,没有传说,纯属不值一驳的无稽之谈!整个问题在于,彼得堡自身太过年轻,和老态龙钟的莫斯科相比,它完全是个孩童。”[1](393)
    别林斯基认为,莫斯科王国注定要衰败,它“在自己亚洲体制的生锈车轮上”已难以继续前行,而人们要生活,就必须依靠彼得堡将他们和欧洲联系在一起。而这座城市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在俄罗斯社会中推行并确立欧洲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别林斯基之前的文学家们对两个城市的评价一般是相互对立的,而别林斯基看到的两个城市则是相互补充的。他第一个把莫斯科与彼得堡之争看作是一个变化的矛盾体,一个有机的、自然的进程。在特写的开头他评论了莫斯科,谈到它在彼得堡建成后的矛盾性:“一方面它要接受欧洲主义的侵袭,另一方面它又要保持古老传统的完整性,两种合力的作用使它变成了一个有点怪异的城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欧洲主义和亚洲主义的混合特征。”[1](393)
    别林斯基首先关注的是两个城市的生活。他认为莫斯科的街道往往显得拥挤,但这是由于街道狭窄,而不是人多。晚上10点以后莫斯科街道上就没有人了,而彼得堡的宽阔街道上几乎总是人满为患,直到夜里12点还有不少人,甚至凌晨还能看见晚归的行人。其次他比较了两个城市的大小:“彼得堡要比莫斯科大得多,而且彼得堡没有家庭式的独居院落,与莫斯科不同,在彼得堡的住房不是封闭的,而是对外开放的。”[1](398)然后他比较了两个城市的居民:“彼得堡有许多上流社会的圈子”,“彼得堡在各方面都忠实于自己,它追求崇高的社会生活方式,而莫斯科就不是这样。”[1](400)莫斯科的主要居民是商人,但作家更看重另一个阶层——受过教育的阶层:“莫斯科受过教育的人很多,而且各不相同,尽管如此,莫斯科人还是有共同的特征,正如著名的莫斯科人法穆索夫①所言,所有的莫斯科人,从头到脚都带着特殊的印记。”[1](403)别林斯基认为彼得堡的主要阶层是官员和无家可归者。“彼得堡是政府的中心,是一个行政的、官僚的、官方的城市,在莫斯科人们一般会问:您是做什么的?而到了彼得堡这个问题就被替换为:您在哪儿高就?‘官员’这个词在彼得堡就相当于莫斯科的‘老爷’一词,所以官员才是彼得堡名副其实的公民。”[1](408)“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彼得堡这样有如此多的年轻的、中年的和年老的无家可归者,甚至那些定居的和有家室的人都像无家可归者。”[1](407)
    在特写的结尾别林斯基对果戈理的著名论断做了评论。果戈理曾说:“俄罗斯不能没有莫斯科,彼得堡不能没有俄罗斯。”[6](73)别林斯基认为,俄罗斯也不能没有彼得堡,正如不能没有莫斯科,莫斯科也需要俄罗斯,正如彼得堡对俄罗斯的需要。在作家看来,两个城市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会相互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完美而和谐的统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