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国外文学 穆宏燕 参加讨论

    卡利普在“做他人”的追寻过程中一度陷入迷途,明知道“我所寻找的那张脸在最后一千零一个房间里面,然而我手里拿到的最后一个钥匙却打不开最后一扇门。此时我才明白,唯一能开启最后一道门的,是我最初看到压在自己胸口的那把冰冷钥匙。可是,那把钥匙现在到哪去了?在谁手里?这一千零一个房间,究竟哪个才是我最初离开的房间和床铺,我完全没有头绪。我悔恨交加,眼泪直流,知道自己注定要和其他绝望的影子一起,跑过一个又一个的房间,穿过一扇又一扇的门,交换钥匙,惊异于每一张熟睡的脸,直到时间的尽头……”(370—371页)然而,卡利普并没有绝望到时间的尽头,他通过了解侯鲁非教派的文字之谜,从“镜子”(苏非神秘主义的抽象概念在这里以具体的实物出现)中看到了自己脸上写着的文字,“这个字的寓意有多么骇人”(347页)。小说尽管没有写出这个字是什么,但根据侯鲁非教派的教义,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字就是“安拉”()。由此,卡利普觉悟到“我即安拉”这一“人主同一”的奥秘,从而豁然觉悟他苦苦寻觅的那一千零一扇门里面的那张脸就是他自己,他的另一个“自我”。已然觉悟的卡利普“不愿意再去回想那具属于过去的可悲皮囊,那具自从他带着恐惧从脸上读出字母后,便抛在身后的残破躯壳”,并“乐观地相信,如今我能够彻底做自己”(364页)卡利普重新发现自我,获得觉悟,并最终替代了耶拉的角色,实现了“我即耶拉”这一追寻者与被追寻者的同一。小说最后,卡利普让其朋友易斯肯德对要求采访耶拉的外国记者说:“就跟他们说我是耶拉·撒力克。”(442页)
    由于整部小说由开头的寻找如梦转变为寻找耶拉,因此初看小说,会误以为如梦这个角色并不重要,她只在小说开头为引出耶拉而存在,其实不然。如梦这个角色的隐喻乃是全书的关键,它直接启迪我们探究:卡利普在寒风雪夜中追寻的究竟是什么?如梦是卡利普深爱着的妻子,卡利普出于对妻子的爱才踏上了追寻之旅。苏非神秘主义的神爱思想把爱者/追寻者-爱/追寻-被爱者/被追寻者三者统一为一体,神爱的精髓就是发现自我。卡利普从镜子中看出自己脸上的文字,获得“我即凤凰”这一觉悟,重新发现自我,与此同时,他也觉悟到“你就是你的挚爱,你的挚爱就是你”(396页)。因此,如梦即是卡利普,是卡利普“自我”的隐喻。由于“自我”失落,卡利普才踏上了“做耶拉”的命运。这也正是老专栏作家所说的诡异命题——“妻子抛下他去追求的男人其实就是他自己”(109页)的谜底。由此,爱者/追寻者(卡利普)-爱/追寻(对卡利普而言即“找如梦/做耶拉”的过程)-被爱者/被追寻者(如梦/耶拉)三者统一为一体。因此,在卡利普的觉悟过程中,如梦与耶拉表面呈二元,实则为一体。耶拉是卡利普的“镜子”,为促使卡利普发现“自我”而存在;如梦则为卡利普的追寻而存在,即“爱是一种追寻”。追寻,一定是在原“自我”迷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苏非修行者最初的修行动因即是发自对“自我”的追问——我是谁?我何处来又何处去?因此,追寻的过程即是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
    耶拉在知悉侯鲁非教派的文字之谜之后,逐渐介入侯鲁非教派内部,似乎忘记了他曾在自己的专栏文章“我们全都在等他”中论证过的救世主与达贾尔实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观点,不断把侯鲁非教派惯常用的明喻、暗喻、密码等编织在他一篇又一篇的专栏文章中,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痴迷的侯鲁非信徒们也将他视为救世主。然而,在整部小说中,耶拉如同卡夫山上的凤凰,始终只闻其名,不见其影,最后现身的也只是一具死尸。耶拉之死,再次证明了追寻者把获得拯救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外在于“自我”的“他人”身上的荒谬性。也可以说,耶拉正是以他自己的死亡对救世主与达贾尔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最后的论证。
    耶拉之死对于其盲目崇拜者来说,揭示了追寻终点的荒谬,而对于卡利普来说,则成为其找到自我的必然。卡利普通过对耶拉的透彻了解,而最终成为“耶拉”。若套用小说中耶拉认为是鲁米杀死了夏姆士的逻辑,那么最有作案动机杀死耶拉的人是卡利普自己,因为作为外在于卡利普的“他人”之耶拉必须死亡,必须成为子虚乌有,卡利普才能实现“我即耶拉”的精神觉悟。
    因此,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而不是他人的救世主,一旦将他人当作救世主就必将陷入荒谬。哈拉智与法兹尔·安拉宣称自己即真主安拉,正是因为他们达到了对自我本性的认识,正如佛教所言“每一位觉者都是佛”,错的是人没有觉悟到自己可以成佛,而去崇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偶像。“我即安拉”这个命题只能针对个体的觉者“我”,“我”只能以此向内观照自己,伊斯兰教一元的核心才能维系,不能用来向外观照他人。苏非神秘主义的“人主同一”论之所以会被认作泛神论,被视为异端,皆是因为下定义者本人是用它来向外观照他人,必然会得出“人人都是安拉”这样的泛神论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