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强制阐释”的突破之途——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探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岳论丛》 范永康 参加讨论

    五、重提“审美溶解”:审美阅读策略之三
    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进入“后理论”时代,去审美化的强制阐释阅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遭到了质疑和抵抗,出现了一些重新思考审美问题的著作,但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不可能再回到前理论时代了”(40)。在这些反思性的美学著作中,一些人强调了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还有一些人试图重新调配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41)。无论如何,理论时期的强制阐释模式依然辐射出强大的影响力,原因在于这种阅读方式具有鲜明的自我反思性、政治批判性、社会实践性和公共参与性。当今,“文化政治”已经成为当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化、政治化的阅读方法能够有效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官僚政治、等级制度、男性霸权、种族歧视发难,会在底层阅读、边缘阅读、性别阅读、族裔阅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批判功能。然而,既然不想重复强制阐释的去审美化之弊,那么,这就给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审美地读解或表达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
    其实,对这一问题的探寻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那里已经积淀了一批丰厚的遗产。由于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革命一再受挫,卢卡奇、葛兰西始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便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当作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佳途径,其中,文学艺术成为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领域。文学艺术何以能够担此重任呢?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好的文学艺术具有审美自主性,建构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象世界,并具有内在的真理内容和价值判断,因而能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祛蔽和批判。阿多诺等人的美学观在近年来兴起的“新审美主义”思潮中又重新获得了认同。由约翰·若津和西蒙·马尔帕斯提出的“新审美主义”既反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审美观念,又对去审美化的意识形态批评不满,而主张“在艺术或文学的具体特性研究方面开辟一个批评空间,极大地改善审美批评在当代文化中的潜力和地位”(42)。他们在阿多诺的批评理论中获得启示,但是,究竟如何在审美阅读与理论化、政治化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新审美主义仍然是语焉不详的。
    在我看来,阿多诺、马尔库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好,约翰·若津和西蒙·马尔帕斯的“新审美主义”也罢,其实都预设了审美与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二元对立,过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对抗”而不是“融通”的一面。后来的伊格尔顿和詹姆逊倒是在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通”之处下了一番工夫,但只是侧重于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共生”关系。其根本的理论缺陷就是将“审美”等同于“文学形式”,而忽略了文学的情感的、人性的和伦理的价值。究其原因,在他们的观念里,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我们所强调的文学是审美的人学,文学是心学。所以,我认为,只有在“文学是审美的人学”这一根本的文学观念上来立论,才能有效地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阅读与理论化、政治化阅读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发现,“文学是审美的人学”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首先,它不同于追求形式美、纯粹美,脱离现实生活,超越意识形态,摒弃道德意识的各种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因为它强调“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而“人”又必然牵连着整体的社会生活。其次,它区别于一味地强调外在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批评,将文学阅读等同于社会科学阅读的种种认识论的文学观念,因为它是以审美为本位的。综而论之,“文学是审美的人学”坚守文学的“审美”、“人”、“伦理”三大核心内涵,在这种文学观的烛照之下,外在的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必须以“溶解”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意象世界、人的情感世界,而化身为诗性的现实生活、诗性的社会历史、诗性的意识形态。童庆炳指出:“应该看到,现实的审美价值具有一种溶解和综合的特性,它就像有溶解力的水一样,可以把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等都溶解于其中,综合于其中。因此,文学艺术撷取现实的审美因素,不但不排斥非审美因素,相反,总是把非审美因素的认识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甚至自然属性交融到审美因素中去。这样,文学艺术所撷取的审美因素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凝聚政治、道德、认识等各种因素。”(43)我认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虽然提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但是,对解决理论之后变得非常尖锐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阅读与理论化政治化阅读之间的矛盾依然有效。“审美溶解说”启示我们,文学世界首先应该是审美的世界、诗情画意的世界,其“内在的”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已经被审美化、诗意化、情感化、价值化了,从而区别于“外在的”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我们阅读的重点显然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进一步而言,即使是对审美化、诗意化、情感化、价值化的“内在的”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读解也还应当以人心、人性、人情为落脚点,正如另一位学者所说:“任何涉及社会现实或史实的文学作品,假如它的表现成功的话,永远不在于它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或史实,而是它成功地掌握了受到如此社会现实或史实考验之中的人性的真实和光辉。”(44)可见,只有坚守“文学是审美的人学”的文学观念,以“审美溶解”为阅读策略,我们才能走出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阅读与理论化、政治化阅读之二元对立的困局,才能走出意识形态批评的认识论误区,才能克服强制阐释的去审美化之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