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国古代文论的平行性特征(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陵学刊》 李立 参加讨论

    (二)诗性思维的平行本质
    这样一来,中国古代文论的许多特征便可以得到解释。正因为平行,所以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整体性和生命性,它是整体的、平行的取喻、比拟,而非切入的分析、剖擘、肢解,所以极大程度地保持了对象和内容作为生命有机体的生气灌注。正因为平行,所以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模糊性、间接性和形象性,它用迂回的方式去平行地类比、譬喻,而不使用严格的界定、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定义、严密的体系,所以它到处充满了朦胧的印象、模糊的描述和感性散漫的只言片语。
    因之,中国古代文论常常被认为是富有诗性特征的。维科认为:“诗性的智慧……一开始就要用的玄学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23]181-182所以,维科指出,最初的比譬、隐喻、转喻、借代、替换、类比、寓言等等都是诗性智慧的必然结果。
    在我们看来,诗性思维其实从根本上是一种平行性思维。它必须运用精神性内容与形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平行性来使认识和创造得以成立。例如“最初的诗人们就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们也有感觉和情欲,这样就用它们来造成一些寓言故事。”[23]200在这里,“以己度物”成立的前提便是平行性。只有当最初的诗人把万物看作是与自己平行的、同质的生命体时,才会认为万物都和自己一样有感觉、有情欲。按照维科的说法,原始人类是欠缺推理能力的。他们并不能用概念、理性、逻辑等去分析万事万物的性质,而只能通过平行性去感觉和想象万物,所以“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23]201。换言之,通过平行性,原始人类与世间一切事物在感觉上和想象上都可以同质替换,于是便把自身的生命性感受推广到了整个世界。
    这种平行性思维也与汉字的特征有着莫大的关联。和字母文字的以音表义相比,汉字更加偏重于以形表义。早在1921年,心理学家刘廷芳先生便通过实验发现,汉字字形对字义的作用大于字音对字义的作用[36]。4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艾伟先生在《汉字问题》中提出,汉字的基本辨义原则是“形—义关系”[37]。换言之,汉字有着通过字形来表义的特征。另一方面,汉字的字形又极富象形性,它具象地指称着物体形貌,通过“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的方式来表义。也就是说,汉字不是抽象形式化的,不是独立于物象之外的,相反,它并不脱离物象,且以字形状物为表义的支点。概言之,汉字乃是“及物”的,因而它也是形象的、蕴含着直观经验的。这样一来便出现了汉字世界与物象世界的平行,当我们使用或看到某个汉字时,它悠长丰富的意义总是在指称着某个物象,永远在对应着某个形象。冯黎明先生指出:“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外观的展示使人在文本中时刻感受到生活世界的物性存在,而不致走向超验的纯观念境界。……汉语以字为本位的状物使汉语文学的自然物象呈现为一种平列对应的构成方式。”[38]在这里,诗与画是平行的,字与象是平行的,文字的表意世界与字形所产生的具象的、有着视觉联想意义的物象世界是平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及物性”恰恰极大限度地保持了诗性思维的特征,它或许就是中国古代文论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中一直富有平行性的原因。
    (三)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终极价值是从平行走向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所推崇的往往都是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心物赠答、意与境偕、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恰恰需要平行性来完成。只有二者是平行同构的时候,才有可能亦此亦彼并最终重合;而切入分析者永远是异质的,界限分明的,不可能走向合一。
    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是平行的,所以文论沾染了文学性与诗意。即使从批评文体来看,从陆机的骈赋到刘勰的骈文,从庄子的语言到司空图的论诗诗,从司马迁的书信到韩愈的序跋,中国古代文论的载体常常是诗性的,与文学平行的,更是同质的。它用文学的笔调来反思文学、评论文学、鉴赏文学,它通过平行的方式来让人见出一种直觉的跃升与一种若即若离、亦此亦彼的距离。
    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又以无生命者作有生命者看,以非人作人看,换言之,把文学视为生命、视为人,将文学生命化、人格化。因此,中国古代文论实际上塑造了一个与人平行的文,一个与万物平行的人。所以,人有气,文亦有“文气”;人有情,故“以类万物之情”;对人物进行品藻的用语,慢慢便会延伸到对书画乐文的品评上;树叶有根干枝叶实核皮壳、虎兕有皮毛色泽,文便相应地有了形式和内容的比喻性区分……人们总是试图塑造一个与人平行的文,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体貌表里相符,同质平行。所以当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39]时,我们可以确信人之性格和文之风格在这里是有可能平行以至浑然一体的。
    因此,中国古代文论塑造出的是一个万物平行的世界。天地、日月、山川、动植万品,直至人和文学,一切都是平行的,所以它们之间才有可能同构共情,所以人才有可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9]153。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是平行的最终与最高指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