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的中国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京社会科学》 曾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西方文论”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特指真正构成对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转型发生影响的20世纪以来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理论为主体的文艺理论思潮。作为中国文论知识谱系中的“20世纪西方文论”有一个明确的发生学意义上的起点,而它正好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转型与建构同步进行。伍蠡甫的“西方文论”教材编撰建构了中国最早的“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论译介和教材编写中开始形成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建构中的“批评理论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西方文论新思潮、新走向的跟踪仍在继续,但新的西方文论知识进入中国学者编撰的西方文论教材的进程却明显放缓,同情有余、反思不足的问题也会影响中国学者自己的文论创新。
    关 键 词: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建构/教材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欧美左翼文论中的中国问题”(15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西方文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话语转型的影响不言而喻。从“萨特热”到“弗洛伊德热”、从“手稿热”到“尼采热”、从“老三论”到“新三论”、从“拒绝阐释”到“理论之后”,从文论的审美自觉到文化转向,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每一次重要转型背后,都有着西方文论引入而带来的思想震颤。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建构离不开西方文论影响这一重要背景。那么,当我们讨论西方文论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些什么?在《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的中国建构》中,作者区分了“西方文论”的广狭二义,并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中国建构正是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转型同步进行的。在《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一文中,作者检讨了中国学者参与西方文论议题“文学终结论”的过程,指出在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时,存在着诸多误读,并认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叙述和呈现中国经验的问题。在《西方文论范式的异质性问题——兼及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一文中,作者指出,西方文论并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是内部充满矛盾和异质性的话语场,加之对具有历时性发展的西方文论采取了共时性译介和引进的方式,导致在中国文论建设中无法消化。如何处理和化解西方文论的异质性,成为摆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前面的重要问题。
    当我们谈论“西方文论”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是一个不言自明但却被无意中忽略掉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西方”是一个相对于“东方”而言的以他者形象出现的概念,所谓“西方文论”其实是基于“东方”立场和视角所建构的“关于西方的观念”。当然,现在西方学者也会自称“我们西方”云云,正表明这种被建构的“西方”也成为西方学者自我确认的标识。因此,严格来讲,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原生态的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形态,而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被中国学者进行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既然“西方”是在“东方”语境中形成的,那么,从语用学角度来看,中国文论界在何种语境中指称“西方文论”也变得相当重要了。“西方文论”在中文语境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西方文论”泛指以欧美国家为主体的从古到今的文艺理论。这属于知识论的描述,它强调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论知识的研究对象,其“内容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创作经验为主,兼及哲学、美学、艺术评论等”,并“以时代、流派为经,国别、作家为纬”来呈现其形态;①而狭义的“西方文论”,则特指真正构成对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转型发生影响的,20世纪以来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理论为主体的文艺理论思潮。诸如“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新时期西方文论的引进与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关于西方文论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等等,用以全称判断的“西方文论”往往是特指20世纪以来的西方批评理论,有时也会以“当代西方文论”、“20世纪西方文论”等限定词来描述。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伍蠡甫的《西方文论选》。该教材于1964年份上下两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卷自古代至十八世纪,下卷为十九世纪”。②1979年,它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时,仍然保留了这一体系,并没有将20世纪的西方文论包含进来。直到1983年和1984年,伍蠡甫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和《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时,才正式将20世纪的西方文论纳入视野。因为构成20世纪西方文论主体的正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理论,它们长期处于被批判、被拒绝的位置,至多以“灰皮书”的形式“供批判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西学新潮大量涌入时,占绝对主体的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文论话语先后经历了“萨特热”、“手稿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结构主义热”、“现代主义热”、“后现代主义热”等等此起彼伏的接受历程,其中译介最多的,当属20世纪西方文论;每当出现“理论疲劳”,被黄子平调侃为“被创新之狗追得连在路边撒泡尿都来不及”,被王蒙戏言“各领风骚三五天”,被曹顺庆痛斥“文论失语症”时,“20世纪西方文论”就成为首当其冲的被批判的对象。因为狭义的西方文论背后有着“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转型”这一问题意识,我们就不能单纯地以知识形态的方式来研究,而应该将之作为当代中国文论的“理论他者”来重新认识。只有确立了这一观察视角,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中西文论思潮交流碰撞融合创新的内部,来反思“20世纪西方文论”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