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另外一本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文论教材是伍蠡甫和胡经之主编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涉及到狄尔泰、尼采、杜威、弗洛伊德、荣格、伍尔芙、萨特、什克洛夫斯基、雅可布逊、茵格尔顿、杜夫海纳、马利坦、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姚斯、卢卡契、布洛赫、阿道诺、马尔库塞和本雅明。与前两种教材相比,创作理论差不多全面撤出了西方文论,仅保留的伍尔芙和萨特两位也是兼具创作理论和哲学美学或批评理论的。在导论中,编者描述了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判断,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注重作者心理表现研究方面,主要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艺心理学派、原型批评。二是注重作品本体研究方面,主要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现象学作品本体论研究等。三是注重读者阐释接受的研究方面,主要有阅读现象学、文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等。四是注重文艺的社会文化批判方面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诗学等。”⑦这一表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侧重于从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方面的角度来建构知识框架。胡经之、张首映主编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将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第一编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艺心理学派、原型批评);第二编作品系统(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文艺符号学);第三编读者系统(阅读现象学、文艺阐释学、接受美学);第四编社会-文化系统(文化分析、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⑧因此,这两本教材标志着对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建构的“批评理论的自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新编的西方文论教材出版,如石璞的《西方文论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罗志野的《西方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对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谱系的认识。其中,石璞的《西方文论史纲》延续的是伍蠡甫侧重从创作理论角度的介绍,在其第八章“20世纪的西方文论”中,涉及后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新小说(或反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文学等;而罗志野的《西方文学批评史》则侧重批评理论,在其第四章“现代派文学批评”中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批评、新批评、阐释理论和结构主义,其中以新批评最为详细。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学者编撰了大量的西方文论教材,如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15年版),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乔国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左金梅、申富英《当代西方文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陈太胜、童庆炳《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捷、邱美奂《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杨慧林、耿幼壮《西方文论概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段吉方《20世纪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各种体例均有。其主要特点是:(1)对20世纪西方文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以批评理论思潮为主体的知识框架,不同的教材只是侧重点不一,详略不等;(2)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教材不断地修订、再版,但总体来说没有大的变化,多是限于篇幅,增加新的思潮,压缩和删减旧的思潮;(3)导致新世纪以来出现大量新编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教材市场的分化,因此,新编教材在知识更新上的动力不足,使得许多教材在知识建构方面颇多雷同,只是体例有别。 其中,如下几种教材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建构的中国成就。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初版于1994年,后经2002年2008年两次修订,其中变化最大的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部分。在1994年版中,全书共分古典文论、近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三编,到2002年版时增加了“后现代文论”成为四编。到2008年第三版时,再增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一章,在“女权主义批评”一章中增加“性别研究与同性恋批评”一节,并改写了克罗齐、海德格尔、萨特、拉康、哈贝马斯及英美新批评章的部分内容。⑨朱立元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也有1997、2005、2009、2012年2014多个版本。在第一版中,所介绍的24个思潮流派有4个属于哲学美学,7个为创作理论,13个为批评理论。⑩其中,2005年的修订版增加了“文化研究”和“空间理论”两章。很显然,随着中国学者对西方文论思潮的跟踪、译介和遴选,20世纪西方文论的晚近发展正在成为知识更新的主要方面。也许正是这种追求与西方文论发展同步的冲动,也出现了某种“厚今薄古”的倾向。在王岳川的《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详细介绍了心理分析及其文论模式、现象学文论、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与接受美学文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诸多学者和相关理论。非常有意思的是,被公认是20世纪西方文论之发端的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在这本教材中只被一带而过,略有提及;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文论发展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童庆炳、曹卫东的《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则试图打通古今,分别提炼出“摹仿”、“古今之争”、“天才”、“表现”、“启蒙”、“象征”、“接受”、“话语”、“交往/公共领域”和“文化工业”十个专题,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思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