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西方马克思主义再评价(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 newdu 参加讨论

    冯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就像陈老师刚才讲到的,“西马”的理论视点不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而且是其中的很多人主动选择了非无产阶级革命的视角。我们不好判断它是不是无产阶级的视角,但是,它一定是非无产阶级革命的视角。事实上,它是自己割断了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陈老师举到的霍尔的例子,我听着挺新鲜的。这说明国内对于“西马”的学术研究,也在割断“西马”的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我们还是借用“西马”这个说法。这两层割断的因素夹杂在一起,可能就会出现不管“西马”中国化的这个提法好不好,我们都很难让“西马”真正参与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即真正发挥“西马”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效能。
    董学文:我对这方面有所关注,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放不下?“西马”这个概念,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我原则上赞同最好不笼统地说“西马”,因为这样说不清楚。就像筐里头放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里面什么都有,那你说它是什么呢?“西方马克思主义”我觉得有几个根本点: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它大部分或者整体上说,是想重建唯物史观,想搞一个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一样的唯物史观。很多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有这么一个愿望和抱负,按理说也不坏,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丰富的、发展的。但是,看多了以后我觉得疑惑,要重建一个,就得推翻另一个,推翻了的那些地方是不是都合理,我觉得有些是不合理的。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表达,我们是作为常识,“西马”则认为这是错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哲学命题,“西马”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想推倒重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还有一个估计大家能够达成共识,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大部分是把人性、人道主义“上帝化”了,几乎把这个问题当成整个思想学说的一个渊薮,或者说是他们举起的最高的旗帜。这里有一个前提,“西马”为什么这么说呢?它认为马克思主义缺少一个“人学”维度,在“人学”上有空场,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关心“人”,对“人”没有研究,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没有研究,只见物不见人,所以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这个争论已经几十年了。为此,北大专门成立了一个人学研究中心,学界还成立了中国人学研究会,就专门研究人学问题,而且他们写了不少书,出了专门教材。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既然你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人学的空场”,没有“人学”,那么我们就研究研究,看马克思主义对人学有没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当然,这种观点和“西马”在根本意义上是不一致的。刚才你们所说的那些话题,比如说阶级等,其实都是人学问题的一个范畴。因为马克思主义说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具体化了以后人就有了他的社会位置,有他的社会关系,等等。这和“西马”的观点有一个很大的对立。还有,最近这些年,我认为比较多的是认为所谓的“实践哲学”——或者再准确地说认为所谓的“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命题。这是“西马”现在张扬的一面大旗。坦率地说,哲学界眼下占主流的是这种观点。这个大家应该认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深入思考一下。我也写了一些文章,认为至少这个“实践唯物主义”概念是被曲解的,是难以成立的。哲学界的这些论争没用多久,很快就波及到我们文艺学和美学上来。所以,这些年来炒得很热的就是“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本体论美学”,实际上他们的哲学基础都是“实践唯心主义”、“实践本体论”。这些观点从我个人来说还是有保留的。我觉得从文艺学的根基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是有偏离的。他们反对哲学认识论,反对主客二分,用存在论或唯心论的东西来代替科学的实践论,代替辩证唯物的认识论,等等。
    我为什么说坚持存在主义的东西也是“西马”呢?大家知道,在西方就有一个概念,叫“海德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不是“西马”的最典型的一个套路吗?比如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就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用传统的说法说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的分支,一个突出的苗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研究从学理上来说都是这一套,就是把一个在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上比较流行的或者比较前卫的思想组合或者嫁接在马克思主义上面。现在很多哲学书都是这样,前面不少定语都加上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也是这样。这个我就不用专门解释了,相信大家会理解我这种批评的角度。其实就是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至上论、审美乌托邦、审美救赎思想嫁接在一个枝干上,把两个本来不伦不类的东西加到了一起。这可说是“西马”最看家的一个本领了。不少人也最喜欢这个东西,谁不愿意“审美”啊,谁不愿意“求新”啊,结果就把文艺的本质特征扭曲了、掩盖了,就用审美的东西把文学的社会性,包括意识形态性和其他的属性都消解了。这都是“西马”对文艺理论影响的产物。至于博士生、硕士生论文,还有现在杂志上的论文,大家可以看看,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而实际上讲的是非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没有贬义,即指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学说——或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我觉得“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它们的杀手锏,就是所谓“马恩对立论”、“马恩差异论”、“马恩矛盾论”。大谈这个东西,其起家的时候是反斯大林,然后就反列宁,就是反俄苏的马克思主义。现在俄苏,他觉得没啥可反的了,就开始找茬儿这个东西。这也让我感到很困惑。“西马”的很多视角就是这样,找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而且差异不是从根本上找,而是从别的方面去找。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现。比如说恩格斯哪句话和马克思不一样,这其实很正常,但是你说他们两个的哲学基础,或者哲学的整个底色和指向是不是不一样,他也不说。所以我想,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要深入。我特别同意赵文说的研究要“具体化”,你研究谁就说研究谁,研究哪个国别就是哪个国别,它有哪些是马克思主义,或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哪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都说清楚,这样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法论,不然的话,笼而统之地说,就像刚才我讲的,你都把它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来,这怎么行呢?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现实,我们应当把情况看得复杂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