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威廉·K·维姆萨特,蒙罗·C·比尔兹利.感受谬见[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5]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6]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7]刘琦译评《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8]刘大钧,林忠军.易传全译[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9]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弗·梅雷加利.论文学接受[M]//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豪·路·博尔赫斯,费·索伦蒂诺.博尔赫斯七席谈[M].林一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