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曹志杰 参加讨论

    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如果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中国在真正、现实意义上的融入世界之中,即将到200年。我们需要回顾这近200年的历程,特别是近代史1840年到20世纪20年代的历程,因为历史会让我们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书写这段历史?如果分析这段历史?如何总结这段历史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处在21世纪的我们,对面临新世界的我们,都会有着巨大的帮助。
    张鸣教授用他的最新著作10卷本《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重庆出版社2016年出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作为国内一流的历史研究者,张鸣用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回顾了中国的近代史,并做到了对历史客观、公正地书写,做到材料、事实与逻辑相一致,也就是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要与事实相一致,历史事件的发展要与逻辑相一致。同时,张鸣的作品深入浅出,易于阅读:他从一个一个侧面来书写大的历史事件,用简练而精准的文字说透一个侧面的前因后果,以此方法来“寻出过去人类经历的因果和逻辑”。
    从出版方得知,这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共有十卷,分别涉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风云、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割据和民国社会状况十个主题。目前已经出版了前三卷《开国之惑》《天国梦魇》《洋务自强》。从历史发展顺序看,这十卷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从1840年开始,到民国的所有重大事件;从中国近代史中,中国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不论是满汉关系、政权更迭、中外关系还是社会发展问题,也都全部涉及到。从已出版的三卷内容上看,不仅写清楚了每一个主题、事件发展脉络,给出了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描述,同时也呈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引发的各种后续影响,更是在每章节文末,给出了精彩的客观、深刻同时又尖锐的评论之言,让人或无奈一笑,或悲伤一叹,或失望摇头。
    重说历史并不容易,甚至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那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至于为什么?恐怕没有谁能说清楚,讲明白。因为我们以前所了解到的中国近代史,太过于笼统,太过于二分化,没有从材料、事实与逻辑相结合,从历史事实的细节方面来展现前后发展。只有知道从细节入手,知道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才能有底气、有信心、敢于直面中国近代史所呈现的一切,也才能从中真正地学到经验与教训,为现在的生活与发展,找到借鉴。
    内忧外患,这是对清末的中国最准确、最精炼的描述。对外,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是外交问题。在系列第一本《开国之惑》中,张鸣通过对历史事件不同侧面、不同人物的记叙与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让统治者困惑的历史阶段:清末的外交问题,已然不同于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所面临的外交问题——以前的中国是天朝上国,从心理上也好,从文化上也好,从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来讲也好,都可以从容面对,最差的办法也不过是和亲之后,再养精蓄锐打败对手;而当面对英国的船坚炮利时,则一切颠倒了过来:远在化外之外的弹丸之国,竟然以“文明”自居,来攻打并成功地打败了他们口中“愚昧”的天朝上国。可以这样说:从文化、心理(心态)、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官员等方方面面,清朝统治者都被震撼了、都被颠覆了,再也无法“假装他们不存在”了,仅仅剩下了“怀柔远夷”的想法来聊以自慰,却也是萍踪般地自我安慰罢了。
    内外交困之际,对内,重要的是政权稳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稳定并镇压各地的反清斗争,一方面是要处理满汉关系。在《天国梦靥》中,张鸣教授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解读与分析,让我们深刻地认知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壮大与失败,是集合了清末社会制度、民族、地域、文化、宗教、思想、经济、军事、财政等问题而缓慢又集中爆发的、最初毫无计划的、从小发展到大的造反运动。几个小读书人,引导了这场后来影响巨大的大规模农民造反运动,但却因为无法吸收读书人的加入而最终失败。相反,汉臣们却更加注重自己的仕途与现实利益,反而帮助了满人权贵。而清庭也顺势而为,尽可能调整以满汉为主的民族关系,才使得清庭可以从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战争中侥幸活过来。
    内外问题重重,世界时局大变化,如何使王朝渡过危机、甚至走向中兴?清庭自己找不到答案,但是汉臣们却因被“已经激发出来的修齐治平的雄心”,在用行动指明了方向:要谋求变化与改革,向西方人学习。张鸣教授在《洋务自强》开篇即强调:洋务运动是被逼迫出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是被逼迫出来的,洋务派也是一个行动派;虽然洋务运动在教育、军事技术和相关产业等方面蓬勃开展起来,但清庭满汉之问题,官员们落后的观念,传统官场不合时宜的旧习惯,过多注重现实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片面、简单、粗糙的对西方制造业的了解,导致了所有用实业与行动来行洋务之名的人,“都没有这个心思去了解西方,钻研西方的学问”。虽然也有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们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不仅仅是通过购买器物和学到一些技艺,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文化,学习并发挥他们的优势来为己所用。可惜,这些人是少数派,无法像以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有权势、有威望、更有地位的权臣一样,能够真正做起来。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史不是那样的呆板与简单,每一个大事件中,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是活生生的,是在变化、冲突、新旧交替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也是在寻找着“历史的出路”。可是,受制于时代的发展,受限于心态与眼界的不同,受困于历史与现实、经验与当下的交互,人的选择在历史之中,只能,也仅仅是有限的突破,但却留给后人无限的解读和丰富的参考与经验。
    记录下来的历史是“死”的,它们以文字的形式伏在纸张上,躺在时间的屋子里。历史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并产生自己的结果与影响,来影响着现代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回头推开时间这座屋子的大门时,张鸣教授让这些“死”的历史,再次“活”了过来:张鸣教授带领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与方法,让历史再一次充满了生机——历史的事件为我们开拓了眼界,让我们借鉴从而调整心态,而历史上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让我们积累了经验,学会了面对与放弃。
    从这点上来说,重说中国近代史,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重生。(作者曹志杰,系东方出版社学术编辑室资深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