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 杜瑞华 参加讨论

    三、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认同”心理
    对于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认同”心理,弗洛伊德分析解释并不多,但它却很重要。它是《戏剧中的精神变态角色》一文的关键词,这篇文章乍看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细看是探讨人物性格的创造技巧,回味的话,会发现弗洛伊德从头到尾都是从接受心理出发来对应探讨戏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技巧。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认同”这个字眼儿:“剧作家和演员能使他通过与英雄的认同来做到这一点”。——满足观众渴望成为英雄的愿望。[3](P91)“认同”是穿越各种类型的叙事最终享有文学接受乐趣的关键一步。
    在《戏剧中的精神变态角色》中,弗洛伊德说明了《哈姆雷特》这出悲剧能够带给人快乐的原因在于,哈姆雷特这类“神经症的牺牲者”的内心冲突被我们所洞察而达到了“认同”,“如果我们认同这个冲突,我们就忘记了他是一个病人,就像如果他自己认同这一冲突,那么他就没有患病。这似乎是剧作家的职业:把同样的疾病引入到我们身上,接着,如果我们伴随痛苦忍受者被驱使去跟随这个疾病的发展,那么,这一点就很容易做到。”[3](P96)当然,压抑是这种情形下认同心理产生的前提:“在这里,享受乐趣的前提条件就是观众本人应该是个神经症患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汲取快乐而不是简单地对这种发现产生反感,并且,或多或少地对被压抑的冲动有意识上的认同感。”[3](P95)
    说到“压抑”,这涉及到弗洛伊德在分析文学接受心理的时候的理论基础。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压抑机制不仅仅是个人屈从社会的表现,还如《超越快乐原则》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在这种本能压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P33)美国的霍兰德在《文学反应的动力学》(1968)一书中揭示文本工作的同时也阐释了阅读效果产生的过程:“文学作品使人愉快是因为,它通过迂回的形式手段把我们种种最深层的焦虑与欲望变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种种意义。”[2](P159)但这种论调服务的是美国“被驯化了的弗洛伊德主义”[2](P159)。而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是他精神分析学的一部分,同样建基于对种种心理冲突的精彩分析。虽然弗洛伊德没有专门著文分析文学接受心理,但《戏剧中的精神变态角色》多少是个例外,文章从借用亚里士多德以接受效果来定义悲剧的逻辑开始对戏剧进行分析,然后连续不断从观众的反应出发来探讨剧作家的艺术技巧:“一般地来说,公众的神经症的不稳定与剧作家的避免抵抗和提供前期快乐中所运用的技巧,自己就能决定自己在舞台上的不正常人物运用的范围。”[3](P97)名似角色分析,实则接受心理与创作技巧分析平分秋色。
    文学接受过程中“认同”心理的发生与否,关系到我们对作品的价值评判。《哈姆雷特》调动起了我们对于哈姆雷特精神变化的认同,其人物塑造在这方面是成功的。我们再以1983年台湾女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的阅读为例,小说中林市杀夫原本是令人发指的兽行,然而作品中林市是在精神失常以为是梦的情况下宰杀丈夫的,而林市的精神失常又是她丈夫长期在肉体和精神上极度折磨的结果,在对林市的痛苦生活的阅读接受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我们对林市失常行为的心理认同,尽管她像杀猪一样杀了丈夫,我们却认为那是她应有的反抗行为。我们的认同决定了我们在这篇小说接受中的性别立场,小说的女性主义价值得以实现。这确实是一种“新批评”理论家所否定的以阅读体验为作品价值的评判标准的做法,但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从阅读体验回溯到创作技巧,未尝不是建设性途径之一,况且也未被指定为“唯一”。
    在西方文论史上,发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批评”的热潮已经让位于对读者的关注,出现了德国的尧斯、伊赛尔,美国的斯坦利·菲什、霍夫曼,法国的罗兰·巴尔特等接受理论家。但这并不能淹没弗洛伊德文学接受论的独特魅力与贡献。威廉·K·维姆萨特在作于1970年的论文《推敲客体》里分析新批评派式微的原因时确实指名提及了弗洛伊德,[1](P573)客观上可见弗洛伊德学说在美国批评界的影响。
    意大利学者梅雷加利将读者分为“最最切近本义的”读者(“终极的读者,即纯粹的读者,就是那些阅读文本的读者,可是这类读者并不分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非定型的”读者(“这种读者表现出一种类似阅读的形式,最有意识的‘透明性’,类似阅读是文史学家的阅读,这种类似阅读本来并不是透明的,最终达到了一定的透明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批评性的文本。”)[10](P212)弗洛伊德所论的文学接受者属第一种纯粹的读者,是既不带着著史目的,也不带着文学批评目的进行阅读的人,是自然状态的文学接受者。他在《詹森的〈格拉迪瓦〉中的幻觉与梦》(1917)里主要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理分析,里面偶或用到的“读者”一词是为了提起下文的精神分析,并非他进行心理分析的普通文学接受者;而他所用的“我们”一词,要么指随弗洛伊德一起进行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著作的读者,要么指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接受者。他在《戏剧中的精神变态角色》给“观众”下了这么个定义:“观众是这样一种人:他经历得很少,他感觉他自己是一个‘任何重大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的、可怜的小人物’,是长期地被迫压制、或者不如说是移置,把自己的野心置于世界事物的轴心,他渴望根据自己的欲望来感觉、行动和安排事物——简单地说,他渴望成为英雄。”[3](P91)这里的“观众”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学接受者,有些被动,又有着走向文学接受乐趣的主动权。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弗洛伊德文学接受论的几大要点是:“前期快乐”是文学接受的原则,也是效果;“理解”是“同情”的前提,也是文学接受者对高水平创作的心理吁求;“认同”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表现,也可作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