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性”概念的多重蕴涵与当下意义(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7期 马汉广 参加讨论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对“文学性”的定义是可商榷的,但是他们这种不从概念出发,不受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而从文本自身出发,从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出发来辨别“文学性”特征的做法,却开了文学研究的先河,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前文述及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文论,是从正面接受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影响(结构主义与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点从雅各布森后来成为布拉格学派的主力干将就能得到证明;英美新批评派即使不能说受了它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也恰好和形式主义对文本的重视是一致的)。然而,从抽象意义上来定义文学,也许是最简单不过的,比如说文学是模仿、是表现、是游戏、是说教或是意识形态等等,不管怎么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遗漏,无法让人明白什么是文学,也无法深究对错。但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开始,“文学性”概念的提出,视角转变了,探讨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关于文学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特征成为了具体可感、可以实证、在操作中较易说明、真实存在的可以把握住的东西了。
    恰恰是这一观念的根本改变,当我们开始从文本、从语言、从细节去把握文学时,带来了两个令人始料未及的后果:其一,我们开始了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和否定,而这种怀疑直接指向了文学本身。在宏大叙事中,文学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艺术生产形式、作为一种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只是我们能否彻底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规律,是否能完完全全地把握它。但是在后现代语境之中,文学的“终结”甚至是“死亡”的呼声,标示着人们对这种独立的审美类别的存在深表怀疑。其二,当我们努力去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存在时,结果却是愈益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就像我们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中看到的一样,“文学性”在不断扩散,甚至是无限泛滥开来,被人们发现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本书写之中,因而我们的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对象,也已开始扩散到政治、历史、宗教、哲学等各种文本中。正是这两个后果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学理论的基础和指向,使得“文学性”从学理上再度成为问题(周小仪在文章中谈到“文学性”概念具有西方话语霸权色彩,也可看作是“文学性”成为问题的根源,但不是学理上的根源(16))。如果不能认识到“文学性”概念在历史的建构中出现的这种始料未及,尤其是不能认识到当下文论和文学创作实践出现的种种新现象,而单纯把这个概念作为某种对精英文学观念的坚守,作为能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的本质属性,也许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