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超越原创与典范——康德关于艺术的天才创造思想再阐释(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劳拉·奥斯特里克 参加讨论

    三、天才作品的原创性
    西方当代美学关于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就是天才的原创性问题。然而对于天才的原创性到底从何而来,它有什么独特内涵等关键问题,其研究却并不深入。如美国美学家彼得·基维(Peter Kivy)将天才的原创性根源归于天才拥有一种不受概念约束的想象力的自由和谐才能[3](P108),而保罗·盖伊(Paul Guyer)则将其解释为人类理性活动的自然产物,它以偶发性与新奇性为特征,并不遵循现有的艺术规则[4]。实际上,如上两种阐释可谓是关于天才“原创性”问题的主流阐释,但其基本上是对康德文本按图索骥的结果,意在说明,天才的原创性基于天才能够超越固定规则而保持想象力的自由和谐的才能,正是想象力精鹜八极、驰游万仞,不受羁绊的自由活动,才决定了其可以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审美理念,从而体现出原创性。
    这当然没错。事实上康德也认为,天才是一种想象力按照合目的性原则自由结构的能力,亦即将诸多自由概念统一为一个单一理念的能力。它因其超越于具体特殊概念之归摄而表现为心意诸机能之合目的性的自由和谐,从而体现出艺术规则与艺术样貌的原创性,后者不能由前代的艺术范例或艺术规则推演而来。然而设若天才作品仅仅基于其不受规则约束的自由想象力,那么就很难将其与那种根据固定法则而制造的新奇东西区别开来。天才的作品之所以为天才作品,一定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天才的规则入手,来讨论这一问题。天才的规则是自然合目的性的法则,这暗示了,它超越任何人类认知规则的特殊限制而体现出一种自然的超感官基质的理念,亦即一种可以表征其规则的自然原型。正是这种自然原型,才是天才作品原创性的根源。康德在解释这一点时再次援引了有机体的结构方式进行比对说明。按照康德,一旦我们将新组织与其原始物质材料加以拆解,我们就会发现自然存在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人们很难按照有机体自身的结构原则而将其重新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有机体之中暗藏了某种原创性。康德认为,如同有机体的神奇结构一样,任何人类创作的规则,即使是无限自由组合,都不足以创造一个如同自然造物一样精巧的有机组织,其必有超出人类创作规则之外的自然超感官基质,而后者对我们有限的人类知性而言,仍然神秘难测,一如天才艺术的超感官法则一样。
    如果说天才创造的规则只是在形式上与有机体的自组织规则具有类似性的话,那么,天才创造的审美理念,则在结构上与理性理念具有对称性。康德认为,审美理念是理性理念的感官对应物,二者具有结构上的类似性[1](P192),它们都难以由知性概念与知性直观根据确定法则而组合成为知识。理性理念不能产生知识,是因为其没有相应的知性直观;审美理念不能产生知识,则因为它本身就是直观,缺乏相。应概念。用康德的话说,审美理念是想象力的象征,没有任何决定的概念可以适应它[1](P192)。在此意义上,审美理念与理性理念都不过是一种消极性的原则。但二者同样有其积极作用,那就是它们都可以超越现象界经验的束缚,表现出超越性的特质。
    因此,超验性是审美理念的本质,它决不允许各种经验性概念的浸染,否则,天才作品的原创性就会失去其存在根据。审美理念只能是超验的,只能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概念的审美属性,不能下降为经验主义的心理机制。正是通过此一限定,康德才在根本上切断了其与杰勒德等人关于天才理论的自然关联,使审美理念成为一种由先验原则统摄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而非模仿性想象的结果。审美理念中的这种创造性想象,如康德所言,既不同于理智在纯直观中产生的观念对象,也不同于在超验想象力在对象综合中产生的范畴图式[2](P151),它产生的是一种呈现在直观中的全新自然图像,这一图像虽由自然而来,却在想象力的自由作用下,成为一种迥异于真实自然的艺术自然,此即艺术作品的原创性。
    一旦我们把天才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归结为天才规则的原型属性(archetypal nature),那么,我们就可以解决当代康德研究中惯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天才的悖论”。所谓“天才的悖论”,是指将天才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归结为审美理念的感性呈现时,自然出现的感官经验表现的有限性与天才作品理念的无限性之间的悖论。因为感性呈现的新奇性,将随着感受次数的递增而逐渐变得陈旧,因此作为审美理念感性呈现的艺术作品,也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变得平庸,它将不再是“经典”,而事实上,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天才作品视为经典,认为它不会过时。如何解决这一悖论?实际上,只要我们将天才作品的原创性来源归结为审美理念的原型属性,那么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举例来说,就如乔托(Giotto di Bondone)与马萨乔(Masaccio)的绘画可以成为不断被模仿的典范,但正由于其作品的原型本质,它才并不失去其原创性特性,而是持续地激发后代艺术家的无限灵感。这也说明,天才作品还有其另一方面的重要属性:典范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