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文艺理论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理论议题延续了近几年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热闹局面,一些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讨论,在巩固中稳步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这一年里,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理论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层面,都出现了值得期待的新气象。这主要是指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及围绕讲话精神理论界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讲话指明了文艺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关注当下民生与民声,文艺及文艺批评应该体现核心价值观等,这些方向性指引给文艺界以很大鼓舞,荡清了大家在思想认识中的迷雾,规范了文艺创作与批评未来的发展道路。 文艺批评需要接地气 讲话指出,文艺要接地气。对于文艺批评与理论而言,这种接地气则主要是指两个方面:其一是关注现实,即关注当下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新现象、新格局,不能在象牙塔内自说自话;其二则指理论应该是及物的,也就是说,理论应该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不能是玄而又玄的纯粹形上运思,应倡导实践性。 为贯彻讲话精神,11月22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担任会长。该研究会的主导理念是,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围绕文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等进行研究,促进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文学批评贴近现实作切实努力。 同时,文艺理论界在今年的各种学术会议上,也积极讨论了文艺批评与现实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这从一些会议主题上即可看出。本年度,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的大会主题为 “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会的大会主题为“当代文论与批评实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等机构主办的学术会议的主题为“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等。面向时代,强调实践,突显方向与责任,这些主题的选择,充分显示了目前文艺理论界意识到理论需要接地气的紧迫性,也试图为此寻找途径与方法。 除此之外,文艺理论界还切实地做了一些与文学实践密切结合的工作。《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版,陆续讨论了“文学不能成为负能量”、“文学,请回归生活”、“文学不能依附市场”、“文学遭遇低俗”、“文学是民众的文学”、“重塑文学的 ‘真’”、“文学呼唤崇高”、“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等话题,这些话题都是对目前文艺界出现的不同程度问题的探讨,非常具有针对性。在讨论中,作者们态度鲜明,强调文学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抵制庸俗化,同时对当代新的文学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试图用基础理论解读新现象,让理论焕发新的活力。 在论文方面,学界在文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方面也做了诸多探讨。如王先霈在《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与理论的品格》指出,文艺理论研究者要处理好几对关系,第一是研究者对文学现象的持续关注,对文学文本的直接感受与提高思辨性、抽象思维加工的关系;第二则是研究者纳入视野的文学实际的广度与其思考的深度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理论与现实结合问题,强调理论的实践品格。方维规在 《文学的位置与批评的空间》中明言,目前理论之特色,时常旨在证明其自身,试图让人觉得那是自明之理。至于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实践,则退居次要地位。而现今的文学爱好者,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学阐释方法,往往不知所措,甚至迷失了通向具体文学作品的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