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本体”与“文学本质”概念辨正——兼谈文学的“物质一元本体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王金山 参加讨论

    从这个视角来理论,我们可以把“本体论”就看做是我们在这种中经常提及的“世界观”,也就是关于宇宙、社会及人自身的一般看法。只不过,我们唯物主义者的“一般”看法,从来不会脱离“特殊”、“个别”而存在,就连黑格尔这个“理念”论者,也是将“个别”、“特殊”与“一般”相统一来看待的,这也是“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世界观”一词的含义在实用上比较随意,内涵较为复杂、丰富,使用起来歧义重重,因而,学术界更多使用的还是比较专门化的词汇“本体论”。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本体论”这个词汇说要表达的意义就是“有关世界的一般理论”,也即是黄力之所界定的“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黄力之之所以也频繁使用“本体论”一词,也是认为这个词汇比“世界观”在内涵上更确定一些,不会引起过多歧义。在这个意义上,以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观点,黄力之正确地界定了“本体论”的适用性。他认为,宇宙、人类社会、人自身的各种现实、历史存在,都应该带着“本体论”的意味,因为它们都能够体现“一般”、“本体”、规律性的存在,但却不能说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的本体,更不能把对于一些具体事物的研究就看做“某某本体论”(学界的一些人动辄谈“体验本体”、“解释本体”、“作品本体”,其荒谬、不通之处可见一斑),那样就成了脱离了真正的“本体论”去谈所谓的本体论了[1]。本体论之所以能够作为“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因为它所关注的并非是“个别”、“特殊”存在物的存在或者其存在的方式,而是在探究“个别”、“特殊”背后的“根据”的存在,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表述的“存在的存在”。个别、特殊、具体的存在物,都是短暂的、有限的、带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但“本体论”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一切具体存在的“根据”,是永恒、普遍、绝对且无条件的,针对个别、特殊、具体的存在物来说,它是“本原”、“根源”、“根本”、“根据”的意思,是对个别、特殊及具体存在物的终极探究。这个词在中国的哲学中也有对应的说法,叫做“本根论”。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学者们对“实践本体论”的反驳就非常有力了[2]。
    当然,“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也试图通过重新发掘“本体论”的内涵,来展开其立论。比如《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3]一文,就认为我国学者对本体论存在着许多的误用和误译,并且对这些误用和误译做了梳理。
    “实践本体论”者认为,我国学术界存在着许多对本体论的误读、误译乃至误用。首先就是将“本体”错位地看作是“文艺作品本身”的意思去使用,经常和“作品”这个词汇连起来使用(即“作品本体”),而且常常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两个主体概念相对立起来使用。第二种是把“主体”与世界上的万物(也包括美、丑、善、恶等精神存在)的“本源”或“本性”相混淆,因而也就把“本体论”与“本性论”及“本源论”等同为一种概念了。相对第一种误读,这种理解方式似乎更为普遍,许多文学理论、批评文章在阐发作品主题的地方,许多哲学与美学的论文,在探索、理解万物、作品的根源时,经常是用这个意义去立论的。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权威性极强的辞书,比如《辞海》及《哲学大辞典》,也没有从根本上免除这种对“本体论”的误读。第三种对“本体论”的误读,是将“本体论”和西方哲学所关照的“宇宙论”相。第四种误读是将“本体性”与“过程性”、“体验性”、“自足性”以及“根本性”等这些意思相混淆,将“本体论”的研究范围弄得较为模糊,甚至有些不知所云。最后一种误读,是将哲学本体论和西方当代“生存哲学”(或存在主义哲学)的联系给彻底割断。
    “实践本体论”者特别强调了文学本体论和生存哲学及存在主义哲学间的“血肉联系”。早在1989年,就有一些论者提出过重新理解“文学本体论”的所谓“新思路”。他们认为,文学既不是单纯地存在于作家那儿,也不是仅仅存在于作品之中,更不是单纯地存在于读者那里。他们认为,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样的动态流程的整体之中。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总结出的“作家、作品、读者”(这里暂时还没有涉及“世界”这个问题)构成的文学活动过程,被“实践本体论者”看作“文学的存在方式”。但为了突出“实践”作为“本体”的意义,“实践本体论”者将“读者”看作文学活动三环节中最重要的维度。在他们看来,作者在创作活动完成以后,就和作品没有关系了,作品就脱离作家独立存在了。但“独立”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意义、真实存在就实现了,没有消费者的生产,只是一堆废品而已。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阅读活动,并且在阅读活动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才能获得实际的、现实的存在,真实的生命[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