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王维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及与艺术的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钱志熙 参加讨论

    从发展的经历来看,王维早年接受的思想是比较总杂的。除了佛教之外,玄学、道家甚至道教的成分,都有一些。如果要寻找这些总杂思想的一个共同倾向,就是超越现实社会的方外色彩。这其中,六朝以来的玄风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他早年提倡的行为中,比较明显看出来对玄学自然通脱之风的崇尚:
    端笏明光宫,历稔朝云陛。诏看延阁书,高议平津邸。适意偶轻人,虚心削繁礼。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别綦毋潜》)⑧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偶然作》其四)⑨
    所谓“适意偶轻人,虚心削繁礼”,“任天真”就是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作风。而他说的“江左风”,正是指以玄学为基本意识的江左风流。⑩他早年的修道行为中,也有一部分是以道家为标榜的:
    希世无高节,绝迹有卑栖。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缅然万物始,及与群物齐。分地依后稷,用天信重黎。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荑。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11)
    这首诗表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如“和天倪”、缅然于“万物始”,“与群物齐”等。可以看出,老庄的这些思想,正是引导诗人崇尚自然,建立其自然审美意识的哲学资源。“和天倪”出于《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郭象注曰:“天倪,自然之分也。”(12)
    在人生出处的行为模式方面,王维也是用玄学思想来解释其出与处,庙堂与山林这两种行为方式的。这在《赠房卢氏琯》一诗中表现得比较全面:
    达人贵自我,忘己爱苍生。岂复小千室,弦歌在两楹。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鄙夫心所向,晚节异平生。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赠房卢氏琯》)(13)
    这里所表现的玄学方面的出处同归思想。为官的房琯,原也是达人,以自我为贵;但因爱苍生而循世务,且不扰民,弦歌而治。谢灵运《述祖德诗》“达人贵自我,同情属云天。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14)正是以玄学思想塑造谢安、谢玄这样的门阀政治家。王维“达人贵自我,忘己爱苍生”两句,正是用了谢诗的意思。作为体道任自然的政治家,虽出世循物,但仍不违自然之旨。这种倾向是从“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的生活态度中表现出来的。至于说到王维自己,则表达的是遁居海岳之间,过着“守静解天刑”的生活。“天刑”有二义:一指上天的法则,《国语·周语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15)二指天降之刑罚,亦见于《国语》。《鲁语下》云:“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韦昭注:“刑,法也。”(16)王维这里说的是遁世守静,不缨世网的意思。表现的是一种独往的思想,应该是用后一种意思,即守静不动以求不受种种世俗利害关系的辖制。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这首诗,表现了与上诗相近的主题:
    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苍生讵有物,黄屋如乔林。上德抚神运,冲和穆宸襟。云雷康屯难,江海遂飞沉。天工寄人英,龙衮瞻君临。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素质贯方领,清景照华簪。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晨扬天汉声,夕卷大河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然后解金组,拂表东山岑。给事黄门省,秋光正沉沉。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君子从相访,重玄其可寻。(17)
    诗中说自己曾经是独往之士,“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玄佛兼修,但正因为曾为巢许之浅,所以才能深知尧舜之深。对于体道任自然的圣贤来讲,虽君临苍生,只如无物,虽居黄屋之尊,但只如在山林之内,并没有世俗所重视的那一种权力与地位的拥有感。王维以这样的玄学语言来赞扬韦大夫,歌颂他在世乱中康济世难,襄赞国事:“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又预期他在完成济世拯民之业后,能够解组归隐,拂衣东山。这与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与君谈笑靖胡沙”所表达的理想是一致的,都是深受玄学风流的影响。但当王维说到自己时,却并未以兼济自许,而说自己备官黄门省,壮心已去,老病侵寻,唯有以余生求道,并希望与韦君共究玄业。重玄即玄道,《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晋宋玄学家多以重玄称玄佛之道。如支遁《咏怀诗》:“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重玄在何许,采真游理间。”(18)又其《游悟真寺》诗亦有“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亦用支遁诗意。可见其在玄学方面的用功之深,在盛唐诗人中,恐怕无出其右。
    魏晋玄学与佛教原本存在于各自的思想体系中。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中,带有异端的色彩,偏重在民间信仰。在魏与西晋时期,玄学与道教化的神仙道术有所合流,与佛教则基本上不相涉。但从东晋以来,由于僧人的利用老庄思想来格义,以及名士的谈玄与兼参佛学,佛玄开始合流。尤其从哲学的层面来看,色空之观与有无之辨、重玄之学与般若之学几乎相混。玄学本以自然为宗旨,但体任自然的方法,却是没有轨辙可寻的,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观、行为方式与审美趣味。而佛教的解空之学,却形成了多种思辨方法。东晋中后期,即有心无、本无异、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等各派之说,称为“六家七宗”。(19)这些解空的学说,多将玄学贵无、重自然之学说汇入其中。所以,这个时期的玄学,比起早期的玄学来讲,其理论反而显得丰富了,但也日益混同于佛学。当然,它们各自的独立性仍然是存在的,南朝时期的文人也多以佛玄对举。如孔稚圭的名篇《北山移文》,就说周颙是“既文既博,亦玄亦史”,又说“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20)可见“空空”与“玄玄”还是作为各自的哲学本体命题分别讨论的。王维的求道活动,就是继承这个在六朝文人中盛行的谈空核玄的传统。有时候王维也直接将佛学称为玄。如《游悟真寺》:
    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买香然绿桂,乞火踏红莲。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远县分诸郭,孤村起白烟。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21)
    这首诗中说的都是佛教的事情,但最后却以“终身拟尚玄”来总结。可见在王维这里尚玄与求禅是一个意思。《旧唐书·文苑传》说到王维奉佛之事时,有“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22)可见唐人亦称谈佛学为“玄谈”,此皆东晋以来流行的表达习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名理上接受过玄学的影响,尤其是玄学的有无之辨,对禅宗的解空之学,是有所影响的。但是在名理的表达上,正宗的禅师,已不再像晋宋的佛徒那样玄佛兼举,玄学已经完全融化在佛学中了。但是王维却继承了玄佛兼举的传统,在阐述玄学的一些观念时,他也常援引禅学的教义。我们在探讨王维的佛学时,只注重其与当时的流行的禅宗的关系,其实王维所继承的是六朝文人的玄佛兼修的学术传统,禅宗尤其是当时新兴的南宗禅,只是其所接受的佛学中的一个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