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柯里 马.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申丹,等.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贝斯特 斯,凯尔纳 道.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2. [4]巴克 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罗世宏,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473. [5]塞尔登 拉,威德森 彼,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6]米勒 希.重申解构主义[M].郭英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16. [7]科恩 拉.文学理论的未来[M].程锡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22. [8]费伦 詹,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2. [10]谭君强,等.审美文化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 [1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83. [12]巴赫金.周边集[M].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96. [13]EAGLETON T,MILNE D.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M].Oxford:Blackwell, 1996:11. [1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55. [15]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 [16]莫依 陶.性与文本的政治[M].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39. [17]兰瑟 苏.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赫尔曼 戴.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0]PRATT M.Imperial Eyes: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8:3. [21]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6. [22]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23]马丁 华.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费伦 詹.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李建军.小说修辞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2. [26]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75. [27]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 [28]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 (责任编辑:admin) |